晨讀《救忘錄》,看到關于“對話”的觀點,讓我聯想到自己的摸索,又引發我新的思考。
書中觀點:
對話,意味著擺脫“被動”,不是一味地傾聽與接受。對話,表示“我”也有發言權,也是主動的,是可以質問的、挑戰的、進攻的。
對話,也不是盲目的、膚淺的。無話以對,或者“對”了,只是平面滑行,缺少有效信息,或信息重復,是將一個意思翻成另一個意思;若是這樣,不對更好。
對話,也不是強加,不是主觀隨意的過度的詮釋。對話應是家常絮語,隨興往來。
陳寶國在接受采訪時,說了很好的話:我堅持不刻意去營造機會,但一定要經歷。而做演員一定要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經歷:這是個關鍵詞。“得志”好,“晚成”更值得期待。
聯系個人語文教學的探索,對一些思考加深了認識。在教學中,我個人特別不喜歡一講到底滿堂灌的做法。尤其是那些一節課,老師兩手支撐著講桌,一直居高臨下站在講臺上,不曾走到學生中間近距離與學生進行眼神、肢體交流,而是博學多才講得滔滔不絕的做法,展示的是教師的素質,凍結的是學生的大腦,個人以為這個場域中的教與學是剝離的。
有人說以前就是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教書,為什么現在就不行。這里面忽略了學習主體的背景差異。當年那些極度渴望學習的人,有沒有書本,有沒有人講,講多講少,都會是“我想學”“我要學”,而今,課程體系龐雜,科目繁多,學習壓力大,學生“厭學”“棄學”得到機會就想“逃跑”,人在課堂心在江湖,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改變這種被動聽說、被動接受、被動學習的局面?我一直主張“對話式教學”。其核心就是探索“如何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學生人在課堂不代表他就在參與學習,只有對學習內容認識、了解、思考、研究、加工,有深度認知甚至有審辨,才算參與了學習。認識,了解,思考這些都是學生個體學習的重要性和必然。
要變被動為主動,就要讓學生動起來。學生的動不是亂動、隨意動,而是有章法的參與。有個體參與的學習以外,還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有效參與有效學習。那么學生的“說”,說什么,說的內容從哪兒來?有效課堂的對話,不能簡單讓學生說話,要用高水平高層次高質量的說來引導學生學習走向深入,這才是是真正的對話式教學。
“怎么教都可以。要緊的是教什么。把你自己是怎么讀的告訴學生,‘教’就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了。
可是我們卻常常把別人讀出的東西復述給學生,而不是把自己怎么讀出的與學生交流。‘對話’之所以未能真正使課堂活躍起來,根原就在這里。”
學生接受的是被無數人(教參教材分析編寫者、教師)咀嚼過的,吃得快卻沒有營養。唯有讓學生的思想動起來,有自己的發現與理解,才可以促進學生掌握更多更好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在我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經常讓孩子們在課堂學習如何對話,如何參與學習。
最重要的是要教學生說的方法。
有三個層次:1.說得清楚。這就需要教會學生大量占有信息資源,搞清楚來龍去脈,抓住注意信息源與同學交流。這個交流的過程會促使學生更加喜歡參與-主體意識的萌發,交流互動的喜悅,都是難得的經歷。“大量占有”還有一個好處是防止別人一說你就沒得說,讓學生人人有機會,人人能參與才是最好的學習。
2.說得有理。網絡便捷,學生會搜集到一大堆資料。如何讓這些散亂的材料為我所用,有效調度?教會學生整理自己的發言提綱,觀點是什么?什么材料可以證明?哪些材料最有效?先后順序如何安排?這里有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整合材料的能力,更有“我思故我在”的價值感培養。
3.說得透徹。真理越辯越明,這是一個質疑辯證的過程。材料的真偽、深淺、偏全,如何辨別,都是需要教給學生的方法。一個有思想的人的典型表現是不盲從,不獨霸,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
有人說就要有人聽,怎么聽、怎么表達聽的效果,也需要方法的指導。
第1層次學會認真地聽。傾聽是一種美德,傾聽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聽是吸納、吸收,聽也是學習態度。初始只要學生學會聽取他人發言就可以。
第2層次理性地聽。在聽的過程當中,梳理提煉發言者的觀點。聽對方講得是不是有條有理、有理有據,是不是有邏輯性,是不是深刻嚴密。
第3層次辨析地聽。對對方說理不透徹、論據不充分、邏輯不合理的地方,進行審慎思維,辨析討論。科學的討論有利于對真理的追尋,淺層次的吵架,不是學習,是情緒的宣泄。指導學生學會辨析他人的觀點,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對話式教學,意義深遠。教師比必得而為之,為之成之。
沒有經歷,不成經驗。這是我聽過最簡潔,卻最有指導性的一句話。
好的經歷來自教師的“策劃”,好的經歷彼此成就“好的體驗”。
孫紹振的一個提法很好:教和學是一種雙向合作,因材施教和“因師受教”,是合作的兩個方面。學生只有從自發自主,上升到自覺自主,才能達到“因師受教”的境界。
然而,需注意的是,對話的課堂教學不是一節課師問生答,你一言我一語的唇舌之戰,而是啟發與給予方法后的獨自實踐-靜學。
陳日亮老師仿照論語自問:“教而時學之,不亦悅乎?有生自讀書問,不亦樂乎?己不知,而不裝,不亦良師乎?”
這就是說,不要追求或流行那種師生、生生對話的“現場感”,教師太多與過多的提示,鼓動,激勵,穿插,營造氣氛,彰顯生動的種種非必要的言說,實在是十分多余。
教師,就是點燈的人,燈亮了,自主閃耀。只在燈芯不亮、缺乏燃燒物時填補資源即可。
師退是智慧的退,生進是有法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