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發展急需思維方式的變革

? ? 我國的教育發展缺乏資金、人員、技術,但更缺的是思維方式的變革。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發展在課程規劃、基礎理論、課堂教學等方面,占主導地位的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就是一個明證。? ? ? ? ? ? ? ? ? 1、課程規劃:我們缺乏“課程意識”,把課程理解為少數人研制、多數人被動實施的過程,自然不需要對課程進行規劃和反思。從綱要文本來看,這次課程改革體現了國際教育界倡導的教育發展的基本準則----“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兩者原本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不汲取先人的成就,缺乏國際視野,你的理論和行動就不可能有什么高度。我們在思考教育問題的時候,需要兼顧兩個維度----“現實維度”與“未來維度”,這兩個維度也不是二元對立的。我們需要求得“變與不變”兩者的統一,而兩者的統一只能通過改革實踐本身來解決。? ? ? ? ? ? ? ? ? ? ? ? ? ? ? ? ? 2、基礎理論:課程發展歷程中的“建構主義”已經從“個人建構主義”發展到“社會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的一個基本立場,就是旨在消解個體與社會文化的二元對立。人的學習不應當是封閉于個人主義的操作過程,而是以集體主義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的“文化實踐”過程----一種對話過程和修煉過程。后現代主義實際上代表一種思維方式,我們不能簡單化地、線性地理解為“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時間序列關系,而應當將其視為一種“揚棄”、“建構”、和“超越”的關系。“現代”與“后現代”并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關系。? ? ? ? ? ? ? ? ? 3、課堂教學:我國的課程教學模式幾十年一貫制,從“滿堂灌”到“滿堂問”,課堂教學的本質并沒有改變。“教學覺醒”意味著教學主體的回歸,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對話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我對話,并且通過這種對話,形成一種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也就是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的‘三位一體’的過程。”這種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超越二元論的:它強調知識的主觀與客觀、知識的接受與發現、知識的解構與建構、知識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等諸多關系的統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課程改革的前提是變革思維方式,重建話語系統。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理論界和實踐界存在著一種對課程教學的“簡單思維”的偏好,希望得到極端的、普適的秘訣,這就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其危害無窮,需要斷然拋棄,我國的教育發展急需思維方式的變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