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會有恪守幫助他們成功的一套原則。
如果沒有原則,那么當你面臨抉擇之時,你將變得非常被動,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最珍視什么,面對選擇也無從下手。如此一來,就更別談實現(xiàn)人生價值了——接下來你即將看到關于全球最大對沖基金“雷伊·達里奧”的自傳成功原則。
時間宛如一條長河,你在順流而下的過程中邂逅各種現(xiàn)實的經(jīng)歷,并需要你做出各種選擇。你無法阻止河水的流動,就像你無法避免各種現(xiàn)實情況不期而遇一樣,只能以力所能及的辦法化解。
這就是本章想談的內容。
我來自何處
我們都是基因和環(huán)境的產物,身處的世界充滿歧視,我覺得有必要跟你們談一點我的個人背景,便于各位了解我來自何處。
我在長島的一個中產階級社區(qū)長大,父親是位爵士音樂家,母親足不出戶,是位家庭主婦。我呢,曾是個很普通的小孩,但在學校里又是個不那么聽話的學生。那時我老和一幫朋友們廝混,在街上踢踢足球什么的。并不是很喜歡學校上課的方式,可能是因為我一直不擅長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內容,當然我現(xiàn)在依舊如此,還可能是因為如果別人要我在完全沒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情況下就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我可真是一點都提不起興趣。做事要想有干勁,得干些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非他人逼迫我為之。想要做成一件事,我得弄清楚獲得成功的過程,而非強記那些沒用的知識點。
死記硬背式的記憶是機械記憶,沒有實質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比如一串隨機數(shù)字,外語單詞,人名(這個我感到最頭疼了)。可另一方面,我對語境中有意義的內容記得很清楚,例如我能告訴你自60年代中期以來每年在經(jīng)濟和市場方面發(fā)生過什么大事,哪些事起到了作用。
我想花錢,那就得賺錢,所以那時我送過報紙、除過草坪、鏟過公路上的積雪、在餐館刷過盤子。12歲那年,我開始做高爾夫球童。
大概是在60年代吧,股市行情欣欣向榮,家家戶戶都在聊炒股,而我做球童時的那些雇主們更是熱衷炒股,耳濡目染,我開始了第一筆投資。當時我買的第一支股票叫東北航空公司,選擇的原因也只是因為在每股5塊錢以內的公司里,我就只聽說過這家公司。不過也好,至少我能多買幾股,行情還是很棒的,因為這家公司剛要破產就被另一家公司收購了,市值瞬間漲到了從前的三倍,我靠這點運氣也算小賺一筆,當然那時我還不清楚這些事情背后的具體原因。看起來這游戲不難玩,報紙上登的每天那么多公司都在上市,找家會漲的公司有什么難的?再說了,和我做過的那些工作比起來,這種賺錢方式既有趣又容易,還能賺更多錢,何樂不為?不過沒多久我就開始虧錢了,原來選對股票并非易事,選錯了代價也挺不菲的。
好了,我現(xiàn)在覺得我真正想做的是擊敗市場,那就得搞清楚怎么來做了。
在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學到幾件事情:
1)堅信自己的觀點都是對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股市里,做再多都可能是于事無補。
2)糟糕的意見代價昂貴。很多人給出的觀點和看法都是零成本,但在股市里可就不一樣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已經(jīng)學會了謹慎。因為再我怎么努力,我都無法100%肯定市場走向。
3)大家的共識經(jīng)常都是錯的,要做獨立的思考者。要想賺錢,那就得在別人都選錯時,你選對才行。
因此……
3.1)我干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非他人逼迫我為之。這樣我就不會感到被動,因為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達成自己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對于我想要的東西我也一直擁有不去爭取的自由,所以才不會感到被脅迫。
3.2)我把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獨立的觀點匯聚到一起,用以實現(xiàn)我的目標。例如,我想在股市里賺錢,我就得了解公司,從而評估該公司股票的吸引力。那時,《財富》雜志每期都附贈優(yōu)惠券,可以撕下來郵寄給雜志,免費獲取世界500強各企業(yè)的年度報告。我訂了所有企業(yè)的年度報告,找出我認為最有趣的公司,形成自己的觀點,選出自認為最有吸引力的公司。
我采取浸泡式學習方法,提出問題,給出解答,提出更多問題,直到得到結論。
3.3)我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壓力測試,把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都找來挑毛病,這樣才能找出我觀點中錯誤的地方。我不理會他們的結論,我只在意他們得出這些結論的推理過程,這才是對我有意義的地方。通過學習他們的思維過程,我提升了成功的幾率,從成功人士身上受益匪淺。
這群人包括我的股票經(jīng)紀人,做球童時的雇主,甚至當?shù)氐睦戆l(fā)師,他那時跟我一樣專注于股票市場。這不是因為我早熟,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除了談論揚基棒球隊外,就都是談論股票了,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
3.4)我不敢太過自信,而是想辦法有效處理我所不知道的事情。處理未知的事物我會不斷搜集信息直到我對之胸有成竹,或降低遭遇“不知”情況的風險。
有時當我不知道硬幣會投向哪面,我會選擇重新給自己定位,這樣正反都不會有影響。換句話說,我不打不加思考的賭,只對某些十分有信心的事情下賭注。
3.5)我同現(xiàn)實展開斗爭,反思所做決定帶來的后果,從中學習與提高。
就這樣,我明白了獨立思考有多么重要,多么自由。
簡而言之,這是我認為最適合你的方法,這也是我希望工作伙伴想要成功所需做到的:為自己工作,形成獨立的觀點,對之進行壓力測試,不要過度自信,反思所做決定帶來的后果,不斷提升。
高中畢業(yè)后我在本地上的大學,差點沒考上。我不喜歡我的高中學校,可我很愛大學的生活,因為我能學習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我學習,因為我享受學習的過程,而非被迫學之。
那時,披頭士樂隊在印度旅行,為的是學習如何冥想,我很感興趣,于是也學了怎么冥想。得益于此,我思考問題時更清晰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也提升了我對于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和在高中時截然不同,我在大學表現(xiàn)極佳。
我仍在堅持冥想練習,也依舊覺得很有用。
當然啦,我上大學后依舊在市場中做交易。不過我開始對商品期貨交易感興趣,盡管當時還沒有人做這方面的交易。商品期貨交易的魅力在于保證金要求不高,所以只要我選對了,就能賺錢,這也是我當時的計劃。
1971年我大學畢業(yè),考入了哈佛商學院,入學是在秋季。大學畢業(yè)后的夏天,我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打工做職員。那年夏天,全球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瓦解。這應該是當時最舉世關注的經(jīng)濟事件,我作為親歷者,感到興奮不已。那場貨幣危機震動了整個市場,我也深入鉆研學習了貨幣市場。貨幣市場對我此后人生可謂至關重要。
秋天我去哈佛商學院上學,我非常興奮,因為我覺得那里都是精英,算是爬到了人才聚集的頂峰。我當時的期待已經(jīng)很高了,但實際情況比我想得還要好。那里上課引用的案例研究方法是開放式的,也允許大家相互辯論獲得最佳答案,從不讓大家死記硬背。這里大家拼命學習,又懂得盡情放松,這種環(huán)境深得我心。
哈佛商學院的第一年暑假,我繼續(xù)鼓搗商品期貨交易,并成功說服美林證券的商品主管讓我做他的助理。在那時,商品交易依舊是一個很模糊的行業(yè)領域。
秋天我回哈佛商學院上學,就在1972年到1973年的這個學年里,商品期貨市場火了起來。因為1971年貨幣體系的瓦解導致了通貨膨脹狂潮,物價飛漲。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了。通貨膨脹加劇,美聯(lián)儲收緊了貨幣政策,股票市場面臨大蕭條時期以來最糟糕的熊市。在此背景之下,商品期貨交易變得炙手可熱,股票市場投資無人問津。證券經(jīng)濟公司也想搞商品期貨交易,但公司沒人懂這些。事實上,從事商品期貨交易的,很少有我這種具備哈佛商學院背景的。我很輕松地應聘上了一家中型經(jīng)紀公司,擔任商品主管,公司里一位在商品經(jīng)紀領域經(jīng)驗豐富的老手也幫助我成立了商品分部。但我們還沒來得及維持商品期貨交易,股票市場環(huán)境就拖垮了這家經(jīng)紀公司。后來我去了家規(guī)模和影響力大點的經(jīng)紀行,負責機構事務與對沖基金業(yè)務,我沒能很好地融入到這個公司里,最終因不服從領導被開除了。
1975年,畢業(yè)后在華爾街混跡了兩年后,我成立了橋水基金公司,結了婚有了孩子。
就在上述的這段時期里,從我是個12歲的球童開始到現(xiàn)在,我擊敗市場一直都使用的是同一套方法:1)我干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非他人逼迫我為之;2)我把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獨立的觀點匯聚到一起,用以實現(xiàn)我的目標;3)對觀點進行壓力測試,把我認識最聰明的人找來幫我挑毛病,找出我觀點中錯誤的地方。4)我不敢太過自信,但很善于面對“不知”。5)我同現(xiàn)實展開斗爭,反思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結果,從中學習與提高。
成立橋水基金公司后,我積累了更多的經(jīng)驗,收獲更多,主要得益于犯錯并從中吸取教訓。最重要的經(jīng)驗包括:
我發(fā)現(xiàn),失敗主要是因為不接受或不能成功應對生活中的現(xiàn)實情況。實現(xiàn)成功其實就是簡單地接受現(xiàn)實、應對現(xiàn)實。
我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事,即使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壞的事情,譬如錯誤或性格弱點,只要找出真相是什么,壞的也能變成好的。因為我會了解應對這些困難的方法,不讓它們成為攔路石。
我發(fā)現(xiàn),真相沒什么可怕的。有些真相可能令人懼怕,比方說發(fā)現(xiàn)自己得了絕癥,不過知道這個事實會讓我們更好去應對。要實事求是,也要讓別人這樣做,我們的思想才能被完全開發(fā),所獲得的反饋對于我們的學習才是最有用的。
我發(fā)現(xiàn),實事求是自由做自己的延伸。表里不一、取悅他人的人往往會自相矛盾,也容易丟失自己的價值觀。他們不容易感到開心,更不可能展現(xiàn)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反正我認為我是這樣的。
我發(fā)現(xiàn),我想打交道的人是能告訴我他們真正所想的人,我也想傾聽他們的反饋,以尋求真相。導致社會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有太多錯誤的理論,都是些批評他人的理論,而人們又不會跟相關的人談起,無法檢驗這些理論的真假。相反,人們卻在背后閑言閑語,錯誤的信息漫天飛舞。我很討厭這樣,我看到過這種情況:不去問對方的觀點,就把別人在腦海中私自“判刑”,妄加評論。這么做既不道德,也很無效。所以我喜歡真正的表里如一,信什么,就說什么。不誠實的人,我是嗤之以鼻的。
這種做法之所以不道德是因為公正的基本原則便是人人都有權利與批評者對峙。而說其毫無建設性是因為它阻斷了對真相的探索,無法形成理解和提高。
我不是要你想什么就都出說來,而是只說與自己想法相匹配的內容。
英文中的正直(integrity)一詞來源于拉丁語的整體(integer)一詞,含有唯一性。若我說一個人不正直,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我在辱罵他,但你認識的人里,又有多少人會告訴你真實想法呢?
我發(fā)現(xiàn),人人都會犯錯,都有弱點,大家的差異在于處理問題的方式。錯誤是極為美麗的花朵,它蘊藏著一個謎題,解開了就能獲得寶石,這顆寶石就是一條原則,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每條錯誤,都可能是自己或別人過去犯錯的一種反映,如果能指出來,就能提升效率。同問題、錯誤和弱點展開斗爭會讓自己變得強大,斗爭中會感到疼痛,也正是如此我們才會珍惜成功的果實。
我認為社會上“犯錯恐懼癥”會帶來嚴重后果。這個問題從小學就開始了,老師教什么,我們就學什么,也不會教我們樹立自己的目標或實現(xiàn)夢想的方法,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機械地學習一堆知識并參加考試。犯錯最少才被認為是最聰明的。要犯錯或承認自己不懂,我們會覺得很丟人。我們的教育制度重心從來都不教學生從錯誤中學習,但其實從犯錯中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因此,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年輕人難以適應現(xiàn)實生活,不過如果他們愿意一生只做遵守指令、取悅他人的人,那就另當別論了。所以我覺得很多學校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人生并不成功。
我發(fā)現(xiàn),大眾對于成功的概念是這樣的:穿著拉夫·勞倫服裝,在一幅光鮮亮麗的宣傳照旁邊附上自己的成就介紹:上最好的私立預科學校,考入常青藤聯(lián)盟的名牌大學,能答對所有的考試題。其實這是對真正成功人士生活的誤讀。我閱人無數(shù),沒一個成功人士天賦異稟,他們也常犯錯,缺點也不少,他們成功是因為正視錯誤與缺點,找到日后避免犯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我覺得,全力利用好直面現(xiàn)實的過程,尤其是在和困難障礙斗爭時的痛苦經(jīng)歷,從中竭力吸取教訓,這樣定能更快實現(xiàn)目標。這樣的人,才能成為成功人士,這才是我想打交道的人群。
簡而言之,要直面真相,特別是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會大大促進自我提升,離夢想越來越近。
盡管這個方法對我很適用,可是似乎與其他方法比起來,顯得與眾不同,很多人不認同,交流起來甚是困難。
具體來說,我發(fā)現(xiàn):
盡管很多人認為教你什么就好好學才能實現(xiàn)成功。但我認為,發(fā)現(xiàn)自己想要什么,明白實現(xiàn)夢想的方法,這才是更光明的道路。
學習的目的不就是實現(xiàn)夢想嗎?那一開始是不是就應該先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要實現(xiàn)夢想需要學什么呢?
盡管很多人認為答案比問題更好,但我認為問題比答案好,因為問題能讓我們學到更多。
事實上,我認為那些很快就想出答案的人并沒有考慮自己會出錯的方方面面。
盡管很多人認為犯錯是壞事,但我認為犯錯是好事,因為人們主要都是從犯錯的反思中受益進而學習和提高自己的。
盡管很多人認為發(fā)現(xiàn)缺點是壞事,但我認為缺點是好事,因為認識到缺點是尋找解決辦法的第一步,進而不讓缺點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盡管很多人認為痛苦不好,但我認為想要變得強大,就需要經(jīng)受痛苦。
我不是說越疼越好,我認為過于疼痛會對人產生損害。沒有痛苦一般不利于成長,所以我們應在與實現(xiàn)自己目標相一致的前提下,承受一定的痛苦。
我60多歲了,我這個年紀的人優(yōu)勢已經(jīng)不多了,其中之一就是我能回望過去,審視這些原則是否真的發(fā)揮過作用。我成立橋水聯(lián)合基金公司35年,結婚成家也差不多這么多年,從我的經(jīng)歷來看,顯然我不是大家想的那種拉夫·勞倫宣傳海報上的成功典范,但我還是取得了很多成功,盡管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種成功。
成立橋水聯(lián)合基金,我算是白手起家,現(xiàn)在這家公司已經(jīng)非常成功,我也在福布斯400富豪榜上占有一席。但這些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標,算是附加回報吧,這些不能說明我就是成功的。說實在的,我也不覺得這些所謂的成就有什么意義。
我一直都很幸運,因為我有機會體驗身無分文,也知道富有是什么感覺。現(xiàn)在很多人都花很大精力賺錢,我如果沒體驗過貧窮與富有兩種狀態(tài),就不會明白金錢對于我來說是否真的重要。富有對別人來說意義如何我是無法評論的,但對我來說,賺更多的錢同只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收入相比,并沒有那么大的差別。因為我覺得人生最棒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工作,有意義的人脈,有趣的經(jīng)歷,吃得好睡得好,聽歌,各種新點子,性等其他基本需求和令人愉悅之物。當金錢積累達到某個臨界點后,增加再多,也就不會明顯提升這些我認為人生最棒的東西。金錢對我來說的重要性就是,能夠滿足我的基本生活需求,再多我就認為不重要了。我不是說認為擁有更多不好,只是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的。花錢的時候,有些東西特別昂貴,購買這些東西并不能給我?guī)矶嗌倏鞓罚徺I經(jīng)濟實惠且更重要的東西才能給我?guī)砜鞓贰_@就像蛋糕上的櫻桃一樣,錦上添花罷了。要我選的話,與其做一份高薪但不喜歡的工作,我寧可做個環(huán)游世界的窮背包客。對我來說,從事的工作如果做的是自己想做的就是最好了。從幾乎一無所有到擁有甚多,我培養(yǎng)了一個很強的信念,即萬物皆平等,提供平等的機會對成功很重要,有能力的人獲得的報酬豐富,就可能削弱他們渴望變強大貢獻社會的意愿,這對社會發(fā)展不利。
我渴望的是生活充滿趣事,多姿多彩,不斷學習,能做有意義的工作,能認識可交之人。我認為,能常常滿足這些條件,我就很開心了。我還發(fā)現(xiàn),從我是個12歲的球童到現(xiàn)在,我擊敗市場一直都使用的是同一套方法:1)我干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非他人逼迫我為之;2)我把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獨立的觀點匯聚到一起,用以實現(xiàn)我的目標;3)把我認識最聰明的人找來幫我挑毛病,找出我觀點中錯誤的地方;4)我不敢太過自信,但很善于面對“不知”;5)我同現(xiàn)實展開斗爭,反思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結果,從中學習與提高。
來談談一路走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些原則吧
我最重要的根本原則
追求夢想的征途中,我與現(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激烈碰撞,不得不做出各種決策。我發(fā)現(xiàn),與其整日幻想這些問題不存在或與之抗爭,還不如實事求是,尋找解決方案,這樣倒能更快找到實現(xiàn)目標的路。可能要反復嘗試,汲取他人智慧,但最終總能實現(xiàn)夢想。久而久之,我深信要理解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合作,尋找解決辦法,才能實現(xiàn)夢想。無論是了解他人的真實想法與行為,還是事物在物質層面的真實原理,如我們做甲那么乙就會發(fā)生,理解現(xiàn)實都會賦予我們力量,助我們實現(xiàn)夢想,至少可以提高成功的幾率。換句話說,我成了一名“高度寫實主義者”。
提到“高度寫實主義者”,就有人以為我不相信夢想可以變?yōu)楝F(xiàn)實,恰恰相反,事實上,我認為生活沒有夢想是寡然無味的。我強調的是,選擇夢想與實現(xiàn)夢想,通過高度寫實主義是最好的辦法。真正改變世界的人,能發(fā)現(xiàn)什么夢想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并能指出可行之道。而真正的空想家成天幻想一些不切實際的美好事物,不考慮宇宙規(guī)則,無法深刻理解自身愿望的真實內涵,更別提實現(xiàn)他們的想法了。
我來解釋一下:
我認為宇宙擁有無限多規(guī)則,實現(xiàn)一切夢想與進步都得遵循這些規(guī)則,如何遵循也是有定律有原則可循的,這些定律一直都存在,不是人為制定的。人們只能理解并用好這些規(guī)則實現(xiàn)夢想。舉個例子吧,想飛翔,想在全球發(fā)射即時微感的手機訊號或別的什么有利于發(fā)展的新發(fā)明,都得深刻理解宇宙已經(jīng)存在的基本規(guī)律。不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是無法創(chuàng)造發(fā)明新事物的。制定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新制度也是如此。實事求是,基于現(xiàn)實來實現(xiàn)夢想,才能成功。反之亦然:不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理想主義者只會制造麻煩,而不會帶來進步。舉例來說,創(chuàng)造共產主義的人初衷是好的,但沒意識到他們設想的理想體制同人類的本性是不相符的,所以他們帶來的麻煩比好處要多。
我認為有時候,一項新的發(fā)現(xiàn)可能是偶然事件,但新的發(fā)現(xiàn)都具備基本的潛在原則,這些原則建立了因果關系,相應的結果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就引出了我想談的最根本原則:
真相 —— 具體來說,就是精準理解現(xiàn)實 —— 這是達成良好結果的最重要根基。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現(xiàn)實如何影響我的工作,比如說驅動市場的要素,如何與人打交道,其實我也愛研究自然規(guī)律,我覺得大自然美麗而現(xiàn)實。
大自然完美絢麗,令我驚嘆。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千姿百態(tài)都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從微觀層面到宇宙宏觀,世界萬物相互聯(lián)系,構成和諧運轉的整體,隨時間推移,層層演進,我驚嘆得無法呼吸。同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充其量也就蘋果上的一小塊霉斑,人類連只蚊子都沒創(chuàng)造,更別說理解宇宙了,最多也就能知道點皮毛。
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人類是難以完全理解的,但觀察自然,能學到不少東西,有益于我們理解身邊的現(xiàn)實。因為每個人雖是獨立個體,但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制于大自然支配一切物種的普遍規(guī)律。
舉例來說,我們看看獎懲之道吧,大自然和人類是一樣的,在這點上,我更能分辨好與壞,而不是隨大流聽別人的觀點。我認為大多數(shù)人對好與壞的區(qū)分都是基于個人喜惡,塔利班和美國人對好與壞的定義就截然不同,對別的群體亦是如此。每個群體對好與壞的定義都不盡相同,都是基于自身期望,而非事實本身。每個群體對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都有不同觀點,有些切合實際,有些不然,即便世間萬物都受制于同樣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獲得獎勵,還是得到懲罰,都取決于我們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還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所有社會群體成功與否,都取決于同自然規(guī)律相和諧的程度。
這種觀點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與壞不太一樣,對我來說,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就是好的,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就是不好的。也就是說,好的事情必須是基于現(xiàn)實規(guī)律的,如果一件事情同現(xiàn)實規(guī)律相沖突,比如道德如果和現(xiàn)實相沖突,那就是壞的,就不會產生有益結果。
也就是說,判斷事情是不是好的,要從大局看世界運行規(guī)律,指出如何與之相符合,進而使這件事(或你自己)獲得發(fā)展。不過這種判斷不好做,依據(jù)過于模糊,有時甚至讓人難以接受。
例如,一群土狼攻擊一只羚羊,是好是壞?表面上看,這可糟透了,可憐的羚羊遭受痛苦而亡。有人會斥責說這群土狼真是太可惡了,可這種他們稱為可惡的行為卻在所有物種間無處不在,這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行為,這可比我聰明多了。我跳出來說這種行為多邪惡前我會想,這件事可能不是壞事。就死亡本身來看,是龐大、復雜、高效運轉的大自然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這種系統(tǒng)自世界上存在生命以來就存在了。再從生物圈的二、三級效應來看,顯然這種行為有利于土狼群體,以及更大的生物圈。同時,也有利于羚羊本身,因為土狼捕食羚羊有利于羚羊進化,這是物種自身進化的自然過程。整個自然動態(tài)體系中有任何變動,結果都可能會更糟糕。
我認為,生物進化是大自然的正常活動,幫助生物更好地適應大自然,是宇宙最強大的一股力量,所以生物進化是好事情。生物進化影響著所有物種,甚至影響太陽系。生物進化是好事情,因為這是讓生物更適應大自然的過程,能夠改善物種本身。基于我對自然與人類的觀察,我認為那些不好的、受懲罰的事情都是因為與宇宙規(guī)律相違背,影響了生物進化。
事實上,我覺得似乎除了進化本身之外,其他一切事物都會最終瓦解。我們和其他所有東西都只是進化的工具。
渴望進化,渴望變得更好,也許是人類最普遍的驅動力。喜歡你的工作,欣賞一件工藝品,熱愛一項體育運動,都是源自內心對更好生活的向往。盡管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為實現(xiàn)夢想而苦苦掙扎,比如想要玩具,更好的住房,賺錢,名望等等,認為實現(xiàn)這些夢想就能開心。事實上并非如此,當我們努力實現(xiàn)了夢想后,人們很少會知足。我們會有新的目標,或想改善我們擁有的東西,這都是很正常的。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成長,也促使我們接觸的人與事成長。我們想實現(xiàn)的夢想只是個誘餌,促使我們在實現(xiàn)之后去追求更多夢想,促使我們成長。和實現(xiàn)的那些夢想比起來,成長本身對我們和周圍的人才是最有意義的。
當然我們經(jīng)常會因為同樣的事情而感到滿足:人際關系,事業(yè)等等。但一般那也是因為我們從這些東西中獲得新角度,得到了新的愉悅體驗。
自然規(guī)律就是如此,我們不會滿足于實現(xiàn)一個個夢想,而是享受這個追夢的過程,這是基于收益遞減原理的。舉個例子,假設你的夢想是賺錢,而當你賺夠了,再賺更多也就沒有邊際效益了,若此時的夢想還是賺錢就很傻。超過使用邊際后還不斷獲取,是難有回報,甚至沒有回報的,還會產生譬如貪婪這種負面的結果。根據(jù)收益遞減原理,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尋求新鮮事物或探索已存在事物的新層次,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滿足。
從缺少到富足,邊際效益逐漸遞減。
也就是說,1)尋求新目標;2)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工作與學習;3)實現(xiàn)目標;4)反復這個過程。這是個人進化過程,是我們甚至社會前進的方式。
我認為,在遵循宇宙規(guī)律,在有利于進化的基礎上追尋個人目標,就會獲得獎賞,我就會認為這是好的事情。看看所有現(xiàn)存的物種吧:它們不斷維護自身利益,同其它生物共生進化,卻不知道它們這種自利行為也推動了進化。像我提到的土狼襲擊羚羊,成功人士可能不知道自己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時幫助了進化,可事實就是如此。
追求個人私利是同進化相沖突的,一般會受到懲罰。
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是相互共生的。追逐自身利益,會激勵人們接受挑戰(zhàn),獲得益處,推動社會有效發(fā)展。反過來,社會也會回饋那些推動其有效發(fā)展的個體。所以評判對社會有效貢獻的粗略標準是賺了多少錢,而不是有多想要賺錢。看看是什么促使人們賺錢,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同他們對社會的有效生產值成正相關,同他們想賺錢的欲望程度無關。不少盆滿缽贏的人都沒把賺錢當做首要目標,他們只是認真工作,生產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逐漸變得富有了。也有不少人天天想賺一大筆錢,但從沒按社會需求進行生產,就沒怎么賺錢。也就是說,提供社會所需同賺錢之間的關系甚是緊密,而賺錢的欲望強烈程度則與之沒什么關系。至少對我確實如此,我工作從不為賺大錢,要是如此的話,按收益遞減原理,我早就沒工作了,因為錢早賺夠了。我認識的成功且健康(未對金錢癡迷)的人都是如此。
當然也有不少人生產了社會所需但沒有獲得豐厚回報,供應與需求規(guī)則可以解釋這種現(xiàn)象。
我就認識有些成功人士癡迷于賺錢,盡管再賺錢對他們也幾乎沒什么邊際效益了。
這個過程叫有效適應,也就是尋求、獲得、追尋新目標的過程。它不僅和個體與社會進步相關,也同樣與挫敗相關,挫敗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有人面對看似災難性的挫折后,一旦成功適應了,就和以前一樣開心,甚至更開心。適應越快,效果越好。達爾文說,適應就是對個體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這是進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適應過程能帶來回饋。所以大多數(shù)成功人士能很快覺察到大環(huán)境的變化,并迅速以最佳方式適應。
達爾文自傳曾說過:在大自然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既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
能感受到大環(huán)境的變化并適應是一種能力,主要是洞察力和推理能力,這比快速學習與處理的能力更能發(fā)揮作用。
想進化是很正常的,追逐個人利益時,與社會的共生關系會推動整個社會進化,這也是很普遍的。人類與別的物種的不同之處在于人類善于學習。我們會學習,所以我們比別的物種進化得快。
所有事物都有其內在的固有屬性,都有好與壞兩面,這取決于用途。比方說玫瑰上的刺,蜜蜂身上的刺,獅子的攻擊性,小羚羊的怯弱,這些都既是好的也是不好的,取決于他們的用途。攻擊性過強或太膽小的動物都可能還沒發(fā)育完全就死掉了。而人類有能力審視自己,指導自身變化,有能力進行進化。
我們大多數(shù)人生來具備的特質,既會幫助我們,也可能傷害到我們,根據(jù)用途而有別。程度越極端,特質帶來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就相對應越大。例如,創(chuàng)造力很強、目標很清晰,善于把握大局的人可能就會在生活細節(jié)上吃虧。而重實務、關注具體任務、能完美處理細節(jié)的人可能不怎么有創(chuàng)造力。因為我們思維的特性,很難兩者兼顧。事事都存之有理,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存之有理,因其有不同的存在目的,這對于個人幸福感和自身了解極為重要,尤其是了解自身價值和能力,這樣才能進一步找到合適的定位。人人都有珍視之物,都有渴望之事,都有影響我們實現(xiàn)夢想的優(yōu)缺點。區(qū)分成功人士與平庸之輩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和別的物種不同,人類能夠進行自身反思,對周遭事物展開思考,進而獲得學習與提高。人類擁有這些能力是因為在進化過程中大腦形成了前額葉皮層,這是別的生物所沒有的。它使得人類具備自省、開展其他認知思維的能力。鑒于此,人類能客觀地反思自己和別人,最重要的是反思自身的缺點,指出解決這些缺點的辦法,能最快進化、開發(fā)潛能。
然而某些抵抗性的情緒反應,如自我設障,阻礙著我們進步的過程。這些情緒由大腦內杏仁體掌管。鑒于這種反應的存在,大多數(shù)人都不愛反省自身缺點,即便他們都知道反省缺點是避免出現(xiàn)問題的重要一步。大家尤其討厭別人挖掘自己的缺點,令人深感冒犯,從而產生還擊或逃離的反應。其實有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很重要,因為自己很難發(fā)現(xiàn)自身缺點。大多數(shù)人都不喜歡指出別人的缺點,不過背地里倒是挺愿意討論別人的缺點。所以蕓蕓眾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甚少,也就無法適應環(huán)境、實現(xiàn)夢想了。我認為,這是人類面臨最簡單卻最大的問題,深深阻礙著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大多數(shù)人感到痛苦的根源。
有人能克服自我設障這種情緒反應,有些人則做不到。選什么路,就會走向何種結果。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人類無法克服致命弱點而帶來的不好結果。如果人們被自我設障這種情緒牽著鼻子走,碰了一鼻子灰,就是悲劇。
我承認在開篇的那張照片是吸引你讀下來——甚至讀完。當你讀到文章的末尾,我用了一個雖可笑但普遍的觀點,認為成功人士腦袋里裝的只有正確答案、沒有缺點,雖然這種觀點本身就與事實不符。因此,如果你看完有些微收獲(開腦洞也算),我這樣做是值的。
以下是我第一遍完的思考記錄:
1.辯證關于“犯錯恐懼癥”的思考,其實,直面真相的過程是需要犯錯的,因為人們主要都是從犯錯的反思中受益,進而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特別是自己的錯誤和弱點。錯誤就像美麗的花朵,它蘊含著謎題,解開了就能獲得寶石,這顆寶石就是原則,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每條錯誤,都可能是別人或者自己過去犯錯的一種反應,如果能提出來,就能提升效率。同問題/錯誤/弱點展開斗爭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斗爭中會感到疼痛,正是如此我們才珍惜成功果實的原因。
2.你是怎么樣的就是怎么樣的,不用刻意的表里不一(或許是因為腦子里沒有清晰的操作系統(tǒng)),事實求是是做自己的自由延伸。因為表里不一的人通常也不容易開心
3.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4.25歲創(chuàng)立橋水基金,(早結婚對你的事業(yè)有哪些直接影響?)
5.渴望進化,渴望變得更好,也許是人類最普遍的驅動力。喜歡你的工作,欣賞一件工藝品,熱愛一項體育運動,都是源自內心對更好生活的向往。盡管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為實現(xiàn)夢想而苦苦掙扎,比如想要玩具,更好的住房,賺錢,名望等等,認為實現(xiàn)這些夢想就能開心。事實上并非如此,當我們努力實現(xiàn)了夢想后,人們很少會知足。我們會有新的目標,或想改善我們擁有的東西,這都是很正常的。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成長,也促使我們接觸的人與事成長。我們想實現(xiàn)的夢想只是個誘餌,促使我們在實現(xiàn)之后去追求更多夢想,促使我們成長。和實現(xiàn)的那些夢想比起來,成長本身對我們和周圍的人才是最有意義的。——他說,成長本身才是最具意義的。(其他外物最終都會形成邊際效應)
這是王佚持續(xù)記錄有趣成長的第92天。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感覺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幫忙推薦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