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把李笑來當作朋友(八)》。
36.說幾個好習慣:
【仲先生深度解注】
a.李笑來文章中可以隨處出現邏輯、統計學的數據等,這是一種態度。
b.對于暫時無法解答的問題,先記錄在筆記本,而后推廣自己的博客地址。
c.做到量力而行:承認有限能力、不怕面子,不怕膽怯。
d.越優秀的人是越加自律的,且更占資源優勢,更容易實現“交換”。
37.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脈。
a.一旦明白人脈的本質是“公平交換”,顯然,讓自己具備交換的價值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打造自己=打造人脈。
b.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張“價值名片”?成為某一個細分領域的專家,人脈將被吸引而至,因為你“有價值”。
c.目光長遠,專注當下,聚焦目標,成就自己為一個細分領域的專家。
38.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并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盡量回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回避了——盡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39.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工作和學習上,那你是以工作成就為導向的人。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享受歡樂上,那你是以生活滿足為導向的人。每個人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工作學習上可以獲得更多的樂趣,有的人在生活瑣事中可以獲得更得的幸福。
40.選擇意味著放棄。
41.李笑來先生運用了二分手法,將其他的時間管理歸為一派,李氏時間管理歸為一派,其中暗示大多數“時間管理”的無效性和低營養的垃圾,同時暗示李氏時間管理的精品性(原話:精品永遠是少數),這是一種排他性的寫作手法。但是,不代表真相。
42.《關于效率》、《關于成功學》這幾個章節,大段內容雖與具體的時間管理關聯不大,但是不得不說,其中的思維和方法論對于人生的管理很有啟發性和幫助,可以嘗試,實踐一二,驗證是否適合自己,而后決定自己的方向。
Tips,李先生雖然不是職業規劃師,但是書中內容涉及的很多思維和方向性的思維,在《生涯規劃師》的書籍和課程中有部分內容和章節與之相對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這就是優秀方法論的共同特點。
43.所謂的時間管理,前提是基于你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而后作出“取舍”,針對自己想要的方向,作出評估,而后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成為優秀的自己。
44.時間分割法的具體做法不錯,可以嘗試;核心在科學分割,專注目標,嚴格執行,適度調整,復盤調整。
45.用個人經歷中自我管理的經驗比對到其他人通用的時間管理之中,是否可行?適合自己的方法是否同樣也通用于他人呢?
Tips,李笑來先生的很多隨筆內容看似涉及自我管理,但話題又會涉及到商業模式,健身方法等等,如果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來看本書,話題實在不夠聚焦。
當然,這的確如李先生所說,這本書是多篇文章的集合,而后做了增補形成。
46.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47.方法論非常有效,比如:規律生活,提前做好預估、檢視列表至少三次,強化行動,假定一些可能從而找到預案,無論自己,還是他人都可能“遲到”。
很多關于自我的認識和評估,且都屬于心理學、自我認知范疇,與時間管理關聯不大。
【仲先生深度解注】
1.四象限的做法很贊,算是四分法,或者綜合二分法,可說明很多問題。
2.聚焦思維,持續思考一個問題,從而用數量級攻克一個目標,聚焦思維。
3.無須花費行動和時間向他人證明你的價值,用真實結果說話是最佳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