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8李麗瓊
第26天打卡(20篇閱讀原創,6篇實踐原創)
本文為第6篇實踐原創
閱讀實踐:繪本《好消息,壞消息》
《好消息,壞消息》這本書的文字非常簡單,一直都是好消息和壞消息的循環反復,但是呢卻環環相扣,講了一句兔子和一只老鼠的經歷。
在故事開始的時候,我問孩子們: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先聽壞消息?
他們都說想聽好消息。
于是我讓他們再繼續展開想象,對于一只兔子來說,什么是好消息呢?對著老鼠來說,什么是好消息?
他們當然是想到吃的啦。他們覺得兔子能夠吃到好多胡蘿卜,老鼠能夠吃到好多奶酪就是好消息。
這個故事充滿了各種峰回路轉。當我們覺得特別倒霉的時候,總會有新的轉機出現。所以在閱讀中也總是充滿驚喜。總有一種:還好,還好,真的是不幸中的萬幸的那種感覺。
最后,在兔子以為老鼠要死了的那一頁,小朋友們也很傷心,他們也覺得老鼠一定會死的。但是最后老鼠并沒有死,大家的心情又變得愉快,故事的最后也是一個愉快的結局。
這本書的環襯很有意思,通過環襯可以把這個故事的很多畫面給回憶和組合起來。
你們有看到那個手里拿著橘子,還在喝水的小女孩嗎?她在班里面年紀最小,而且交流能力最差,語言的能力比較遲緩,幾乎還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這一次也能夠看到她也不是注意力特別集中的樣子。
但是一個好的故事總是有它的吸引力,其實在講讀繪本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還是能夠吸引她的注意。
我自己能夠感覺到當她聽故事多了,她身上有一些悄悄的變化,比如說雖然她還是沒有辦法說一句完整的話,但是她看到我會主動的微笑,慢慢的我也能夠觀察到她給到繪本的反饋的表情也越來越豐富。
在我最開始去講繪本的時候,其實我倒真的抱著繪本可以改變一個孩子這樣的想法,但是后來我也覺得發現這個想法太天真,一個孩子的品格行為改變,不是靠聽一次兩次的故事還沒有完成,繪本不是靈丹妙藥,他們所處的環境也還有很多我無力去改變的地方。
如果說有一些孩子他的行為在聽繪本的過程中變得更好,那應該是他本身就具備這一方面的特質,而故事會就是這樣一個舞臺,讓他有機會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