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顧:
本文是迪士尼公主電影系列評測的第九篇文章
今天要評測的這部電影,既是迪士尼公主系列中最后一部2D電影,也是唯一一部以黑人女性作為主角的電影——「公主與青蛙」。盡管在綜合素質上,本片無論如何也算是3D時代之前公主系列電影中的佼佼者:與歷代公主電影完全不同、自成風格的爵士配樂,精美無比的2D動畫,還原度超高的新奧爾良城市景觀,開創性的黑人公主,感人至深的劇情……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它最終淪為了迪士尼2D動畫的殉道者,被寄予“在3D動畫橫行的時代里重新向世人展示2D動畫獨有魅力”厚望的本片盡管最終維持了公主系列十余年以來的基本盤,以全球2.71億美元票房收場,但這一成績顯然意味著2D手繪動畫這一迪士尼數十年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已難以得到體量不輸當年的市場承認,更侈談業務增長所需要的觀影受眾擴張了。
最深的黑暗:相信我,影片質量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本片票房失利的結果有著多方因素的影響,然而其中大部分都跟電影本身的實際質量不相關:
1.命名問題
由于本片是迪士尼所有公主電影中唯一一部赤裸裸地將“公主(princess)”兩個字放在片名中的電影,因此不明真相的路人群體中會產生“這只是一部給小女孩看的動畫片”而忽略了它老少皆宜的電影屬性以及某些方面甚至有些偏成人向的題材特點,從而在進行觀影選擇時回避本片。在影片上映前,迪士尼的營銷部門其實有向工作室管理層警告過此事,但管理層堅持認為本片優秀的質量和精美的2D手繪動畫能夠最終吸引全年齡層的觀影群體。就結果上來看,管理層當初的一意孤行顯然過于樂觀——迪士尼在上映后進行的一系列市場調研和焦點小組訪談中,本片所引以為豪的2D動畫被觀眾們看做是“已不屬于這個時代的風格”。
2.檔期問題
如果命名上的失誤還屬于人禍,那么檔期上的失利則完全屬于天災了。本片上映日期為2009年12月11日,僅僅一周之后,詹姆斯便攜在整個世界電影史上掀起軒然巨波的「阿凡達」強勢殺來。在「阿凡達」所掀起的3D電影革命面前,堅守2D手繪動畫的「公主與青蛙」更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異類,票房上被全面碾壓也就不足為奇了。
3.音樂風格
本片的配樂交給了一直以來給皮克斯工作室電影配樂的Randy Newman(代表作:「玩具總動員」中的「You’ve Got a Friend in Me」)。為了配合影片中新奧爾良的背景設定,本片的所有歌曲全部采用了爵士樂風格,讓本片無時無刻不洋溢著一股新奧爾良濕地氣息。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與流行相去甚遠的爵士風格配樂自然也就跟“炮制類似于「A Whole New World」「Let It Go」等影視金曲”這種行為毫不沾邊。由此一來,本身高質量的配樂由于曲高和寡的風格便自己堵住了通過配樂的流行帶動電影口碑的另一條生路。
4.公主形象
本文在公主形象上的設定問題也與配樂問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使作為一名有色人種公主,就個人看來,蒂亞娜公主的顏值也是與一眾白人公主不分伯仲(例如梅莉達、貝爾等),更是秒殺同樣作為有色人種公主的寶嘉康蒂和花木蘭。只可惜,這樣一位公主偏偏攤上了“青蛙公主”的戲碼。在本片中,公主有近2/3的片長都是以青蛙形象示人。觀影完畢后,比起公主的人類形象,觀眾恐怕還是對一路上用伸縮自如的舌頭過關斬將、最終修成正果的一對青蛙情侶更為印象深刻。雖然“公主變青蛙”的設定是劇情需要,這一設定不得不說也為本片劇情增色不少,但這一設定對于觀眾們心中公主本身印象的損害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電影院里看兩只青蛙蹦跶一個小時”在口碑上也極有可能抵消影片本身精美的手繪動畫所應產生的正面傳播效果。
復雜的滋味:果皮、果肉、果核的三重奏
拋開最后市場結果上的失利和迪士尼社內的不看好,本片擁有過硬的質量也是不爭的事實。由「風中奇緣」所開啟的公主系列長達十余年的疲軟期中,本片恰恰就是一部能夠讓人感到“啊,轉機要來了”、在系列中可被認為是“黎明前的最終黑暗”的作品。之所以這樣評價,并不是我以后人的眼光看到了后續「魔發奇緣」「冰雪奇緣」的大火而作出的馬后炮式言論。而是因為,這部電影中,能讓人在很多方面隱隱約約感覺到:“哇,真的跟之前有不一樣了?!?/p>
用水果來形容的話,「公主與青蛙」絕對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水果。如果我們簡單粗暴地把這種被稱作電影的水果劃分為果皮、果肉和果核這三種部位、水果的不同部位在味道上的甜度代表著能夠被理解的年齡層次(甜——兒童向,酸——成人向)的話,那么,通常的兒童向電影往往像是草莓:果皮(甜)——果肉(甜)——果核(甜);而皮克斯工作室的電影則像是梨子:果皮(甜)——果肉(酸甜)——果核(酸);但本片的結構卻偏偏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類似的對比物:果皮(甜)——果肉(酸)——果核(甜)。
(以下段落可能帶有對影片劇情的嚴重劇透,請謹慎閱讀)
果皮:看上去是小女孩專供的2D動畫
就如在上文中所說的本片片名給予觀眾的第一印象一樣,本片一眼看去無論如何都像是一部小女孩專供的動畫片:公主?給小女孩做夢用的。青蛙?童話故事。2D動畫?過時了。制作者引以自豪的諸多“特色”就這樣讓這部電影被大部分人所誤解,使得本可以欣賞出本片真正魅力的人們止步于影院門前,卻無法進一步咬破表皮,一覽這難得一見的水果蘊藏在果肉中的獨特風味。
果肉:歷代迪士尼公主電影中最為成人化的內容
就算截止到當前最新(2019.02.25)的「海洋奇緣」為止,「公主與青蛙」都依然可以算得上是所有迪士尼公主電影最為成人化的一部。
本片的成人化首先體現在本片所涉及的題材上:直面階級差異——女主蒂亞娜只是女仆的女兒,在童年時期就比同為好友的夏洛特在社會地位上要低一等;由金錢問題引發的矛盾貫穿全片——蒂亞娜為了開一家屬于自己的餐館兩班倒拼命工作是為了錢,男主納溫王子前來娶親是為了錢,就連反派費盡心機折騰一大通也是為了夏洛特父親的金錢和權勢。
另一大讓本片與其他迪士尼公主電影完全區分開來的成人化特點在于:在「公主與青蛙」中,主要配角居然在觀眾面前被反派直接殺死。這簡直太不按套路出牌了!此類鏡頭的展現在任何迪士尼電影中都不常見,更別提公主電影了——公主電影系列發展到現在,對于犧牲的描寫也僅限于側面描寫極度無關痛癢的配角的犧牲,例如「花木蘭」中李翔父親的犧牲;如果是主要人物面臨此類犧牲情景,也一定能夠“天降神力”將其治好(「美女與野獸」、「魔發奇緣」)。以致于我在結局之前都還不斷猜想會不會有著一貫的“天降神力”讓其復活,并和主角一行人迎來最終的Happy End。但我顯然低估了制作組硬逼著觀影的小朋友們直面死亡議題的決心——說犧牲就是真的犧牲,最多來兩句臨終感想,并在死后化為一顆星星圓其生前之夢,除此之外一概不拖泥帶水。
果核:一個永遠不會講完的話題——“真愛至上”
盡管在直達“果核”之路上有著那么多的成人化內容,似乎本片要開始討論某些更為成人化、深層次的社會議題了——例如,討論階層差異,乃至種族歧視。但最終本片內核還是回到了迪士尼公主電影一貫老生常談的“真愛至上”上面來了——真愛最終戰勝了巫毒的詛咒,讓蒂亞娜的納溫王子變回了人類。
另外,本片還稍微探討了一下之前在迪士尼公主電影里也略有涉及的關于“自我認知”的問題——你想要的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蒂亞娜以為自己需要的是事業上的成功,最終她才終于醒悟其實來自家庭的愛對她而言也一樣重要。對于“欲望”的類似話題在「阿拉丁」中也有討論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顧一下本人之前對于「阿拉丁」的評測(神燈傳說終是假,堅守自我始為真——「阿拉丁」評測)。但在本片中這一話題挖掘得并不太深(與探討這一話題的歌曲名稱「Dig a Little Deeper」截然相反),因此,本片講述的主要還是一個用真愛感動你我的故事。
盡管在皮克斯逐漸興起后的21世紀里,人們對于動畫片思想深度的要求開始史無前例地膨脹,以致于開始對迪士尼的部分電影進行反彈式的抨擊。但個人認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即使在迪士尼對于皮克斯式電影也能手到擒來地做出一兩個(「無敵破壞王」、「瘋狂動物城」)的今天,對于真愛的探討和讓人真正能夠被故事中的真愛所打動的影片還依然被人們所需要。這樣一部能夠將關于真愛的故事講好的電影,也理所應當獲得它所應有的尊重和支持。
因此,在這樣一個果實結構之下,「公主與青蛙」盡管不斷面臨著不能真正了解其全貌之人所作出的片面評價——“老生常談,毫無新意”,又或是“強行政治正確,步子太大扯到蛋”。但我個人依然認為,迪士尼在本片中繼承了它所應從前輩身上繼承的一切遺產——2D動畫、對于“真愛至上”題材的堅守,做出了它在當時的境況下所能做出的一切革新——成人化內容的引入、略有爭議的公主人選。有著這部電影在新奧爾良沼澤地中踽踽前行的泥濘之路作為指引,在它之后的連續三部迪士尼本家公主電影的成功都絕對不是偶然。
如果能回到十年前,我想對當時的迪士尼說一句:
Disney,You're Almost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