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時間,每天30頁,精讀完了這本書,收獲很大,讀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立即推薦給大家,尤其是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竊以為觸之已晚。據說這本書最小的讀者是一個5歲的男孩,他讓他的媽媽每天在睡覺前為他朗讀,從小就發誓將來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2016年它在當當、京東、亞馬遜、豆瓣、微信讀書、得到、吳曉波頻道等多家榜單上榜上有名,有的甚至擠進前三,網站的排名和評分已經說明了一切,那么,都說好,都說厲害,到底好在哪里,厲害在哪里呢?
書中有一個章節恰巧是說如何通過解碼來深入事物的深度,例如通過尋過程、做延展和對比的方法來破解一本書,當然作者已經通過微博的一篇文章“自首”了解碼結果,即創作初衷和創作過程以及所用的支持材料和參考文獻,而我只是希望用自己的理解來告訴大家作為一個讀者讀完之后的收獲和感受。
首先從結構和內容上,廣而專,即專題多而且都很深入。
從本質上,這本書依然是一個大雜燴,也可以理解為一篇題為《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的超長綜述,因為它的內容幾乎囊括了時下成功學中所關注的各個突破點,從時間管理,選擇決策,到即刻行動,如何學習,思維鍛煉再到努力和創新,幾乎每一個專題都可以擴展成一本專著,而作者硬是將這么多的主題拼在了一起,但是他難得的地方也在于此,雖內容廣泛,但絕不是點到為止。
心理學的全面應用,使他將每個專題仍然分析得徹底而到位,犀利而獨特,總是抓住事物的本質,每一句都是良心話,就像送你一顆子彈,幫你擊穿這一切,所以當我了解到作者的參考文獻有150部中外著作時也就不會感到意外。書中所用例舉均為國內外的大家,而不是雞湯里常用的“我的一個朋友”或者“我的同學某某”,更具說服力,因此當我竭盡全力試圖通過對比來進行破解時,才悲哀的發現,自己讀過的那些雞湯勵志文簡直無法媲美于《精進》,因為不在一個水平上。
其次從形式上,圖文結合,直觀易懂。
對于關鍵的論點,作者總是會配上簡單卻的圖表,雖然只讀文字也能100%的理解,可是看過圖之后,直觀的線條和形狀會讓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見插圖。
除此之外,在每個章節的后面都有精彩提煉部分和和專門的練習部分,均為針對本章內容而精心設計,更好的幫助讀者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這也是目前少見的。
最后從思想上,進而不利,即教人上進但不功利。
這應該是這本書最值得推薦的地方,讀完書我一直在想題目為什么是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而非成功呢?難道“成功”不是比“厲害”更具有營銷噱頭嗎?在雞湯勵志霸屏,成功學滿天飛的時候,試想如果將題目改為《精進——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是不是更加吸精?
但是當我讀到書尾的時候,我才理解了作者的深意。書以作者自己曾在網上做的一個調查結束:“如果可以選,你更愿意做一件非常酷的事情,還是做一件可以變得富有的事情?”
令作者意外的是60%的人選擇了富有,30%的人選擇了兩者都要,而只有10%的人選擇做酷的事情。
那么與此相對應,假如問題變成了“你愿意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還是厲害的人,你會怎么選擇?”
我想,結果應該同上,依然會有90%的人選擇成功,因為富有是成功的最大標志,而厲害是件炫酷的事。
文中破解:“財富和酷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價值體統,有錢的人可能酷,也可能不酷,酷的人可能富有,也可能貧窮。”
成功和厲害同理,作者在面對第一個問題的時候,選擇了酷,所以題目當然是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而非成功,有的是上進心,但卻沒有功利心。
讀完精進,更重要的還是要以行動為上策。
一本書不會成為你的行動,精進雖好,但若不付諸實踐,只會成為一個厲害的理論者。真正的成功還是得來自于你親自邁開腳步,擼起袖子,甩開手臂,去嘗試,去實踐。當把這些理論上的東西進行實踐之后,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厲害的理論者+行動者,那時距離成為厲害的人就不遠了。
金句書摘,與之共勉:
關于努力
作為同一物種,人與人在生物層面的共性遠甚于個性,這種共性就決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異是有限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樣了,一個天天好吃懶做的人和一個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的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云泥之別。
努力不僅是一種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較量,它更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這種策略性體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
關于興趣
如果對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也自然不會產生持久的興趣。這讓人容易滑入一個死循環:了解不夠導致興趣不足,而興趣不足又無法加深對它的了解。
關于標準設定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么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沖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一個二三流大學的學生,能夠勇敢地以“985”高校學生中的中檔乃至高檔水準來要求自己才是更恰當的做法,他也一定會從中受益。
關于拖延
如果總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們同時應對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復雜度就直線上升,相應地,記憶負擔、情緒負擔和人際負擔也會顯著加重。這些心理成本雖然是隱性的,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隨著事情越積越多,我們慢慢會覺得無法承受,情緒上的各種問題首先會爆發,然后與周圍人的關系也會變差,于是生活開始失控。
關于選擇
當我們陷于某個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這些東西會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從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圍。其結果是,我們通常只是在兩三個“可見選項”中去做決定,而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