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清明節放假,閑暇時看手機視頻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何炅主持的某網絡綜藝,節目中開展以“奮斗的城市,空氣越來越差,你要不要離開”為辯題的辯論會,覺得這個辯題有對現實的思考和選擇,挺有意思的,就耐著性子看完了。
? ? ? 在場的辯手,不管是支持離開還是支持留下,似乎他們每一個人的說辭都很有道理,不過似乎也潛移默化的把那個奮斗的城市定位成了北上廣深,對城市有了一定的限制。
先曬曬這幾位辯友的關鍵性辯詞:
主張要離開:
(1)離開才有健康
(2)離開成本低 (你可以成功)
(3)嬌弱的國民,是大國的驕傲
(4)奮斗是對茍且的包裝(馬東提出)
主張不要離開:
(1)大城市配套設施好,有不可替代性
(2)離開的成本高 (你容易失敗)
(3)空氣差不要怕,凈化設施很廉價
(4)成功要付出代價,磨難促人成長
(5)我們不離開,是對這個城市的負責,是讓城市變得更好
不管是正方觀點還是反方觀點,他們各自的辯友說的都挺有道理的(當然,這只是一場辯論賽),但同時那些理由也都是片面的(考慮到現實性),因為沒有考慮到因為每一個人的遭遇不同、經歷不同、立足點不同、偏向性不同,所以,選擇也是不一樣的。
我的一位朋友,之前生過一場大病,被醫生下過病危通知書的那種大病,自那之后,他對健康的追求遠勝于其他的一切,如果有威脅到他健康的因素,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健康,他說,當你在“鬼門關”轉過一圈之后,你就會明白生命面前,其他不管是事業……什么都是渺小的,都是可以放棄的,在跟他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去到環境空氣質量好的城市,重新開始,他說事業可以從頭開始,但是生命卻不可逆轉。
還有一位朋友,他是位事業型男生,工作狂,他好像對北京有著某種特殊的情結,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全部填的是北京的學校,畢業之后,沒有任何猶豫,留在了北京,現在已成為北京市某上市企業的高管,他喜歡這個城市,不管北京是否有霧霾,他都愿意留在這個城市,繼續奮斗,不是因為他割舍不下這份事業,而是他割舍不下這個正在生病的城市,所以,微信上跟他聊天的時候,他毅然決然,沒有絲毫猶豫的選擇繼續留下來,他說空氣差,還不至于絕境,我可以小心謹慎,保護自己的健康,但是青春難再還,我離開了我投入過的這片土地,我該拿什么賠給我逝去的青春?
其實,好多人對于這樣的選擇是特別猶豫的,比如在北京已經打拼了好多年,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資源、市場資源,在這一行業或者領域也做的風生水起,賺的錢也足以支撐起自己的家庭在北京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把自己的青春揮灑在了這一片土地,對于自己的孩子來說,北京有較好的教育優勢,但對于自己的父母來說,北京空氣質量差、生活節奏快,可能又有點不適合養老,所以,多方考慮的話,這個選擇還是比較難的,相較于其他城市,北京還算是公平性比較強、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了。所以,每一個人的立足點不同,取舍不同,那么選擇也會不同,但是不管選擇離開還是選擇留下,每一種選擇,都是值得被別人尊重的。
當然,如果你的選擇是繼續留在患病的城市,那么你可以就要慢慢治愈“他”,雖然我們不是環保部門,沒有專業性的解決能力,但是我們可以每一個人出一點力,少開幾次燃油汽車、少吸幾根煙……都是我們可以慢慢治愈“他”的方式。
當然如果你本身就是在三四線城市奮斗的,而且那個地方空氣質量也比較好的話,當然這個空氣因素就不會成為你的關鍵性選擇因素,哪里更適合你發展才會成為你的關鍵性選擇因素。
如果你想參與這個話題討論,可以在下方留言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