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 王俊杰猛
劉備預言張飛之死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張飛與關公“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行為相反,“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為此,劉備多次的警告過他,這并不是保身之道,可他就是不聽,酒照喝,肉照吃,兵照打,我行我素,依然故我。
性格決定命運,行為決定生命。
田豐預言自己之死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陳壽做《三國志》,有一句話說得很對:“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內多忌害。”
有評論:“故君貴審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則伯王之業隆,臣奉闇后,則覆亡之禍至:存亡榮辱,常必由茲。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忠規,烈士之於所事,慮不存己。夫諸侯之臣,義有去就,況豐與紹非純臣乎!”
擇主決定生死。
司馬懿預言諸葛亮之死
《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引《魏氏春秋》: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諸葛亮的親力親為,眾人有目共睹,這么賣力的工作,漸漸地把身體的本錢,消耗殆盡,到頭來是一切成空。
作為決定存亡。
諸葛瑾預言諸葛恪覆其族
《三國志、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瑾子恪,名盛當世,權深器異之;然瑾常嫌之,謂非保家之子,每以憂戚。
《三國志、吳書十九、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恪父瑾聞之,亦以事終不逮,嘆曰;“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諸葛恪純粹是自恃其才,自其滅亡。
有才無能。
崔談預言司馬懿將來
《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始琰與司馬朗善,晉宣王方壯,琰謂朗曰:“子之弟,聰哲明允,剛斷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為不然,而琰每秉此論。
多年以后,司馬懿成功登頂,可這一幕,崔琰沒有看到,人生之中,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常使眾人淚滿襟。
小時佳,大時更佳。
劉元起預言劉備前途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對于劉備的前途,劉元起十分看好,讓其與自己的兒子平起平坐,連給的零花錢也是一樣多,其妻稍微嘮叨上幾句,劉元起便回道:“一個傻老娘們,懂得什么,這是風險投資,等他一上市,咱就大發了。”
眼光決定未來。
郭嘉預言孫策之死
《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孫策轉斗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非郭嘉莫屬。他的這次預言,從孫策的性格分析出發,深中要害,遠在南方的孫策若聽了此話,不知會作何感想?
做為一個卓而不群的領袖,孫策坐擁江東百萬之眾,氣勢可謂不盛,但因其輕率而不防備,雖是獨霸江南廣眾之地,卻猶如獨自一人行走于茫茫大路上。
性格決定命運。
劉琬預言孫權大貴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第二》:漢以策遠脩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孫氏兄弟都為人杰,其中佼佼者,當屬孫策與孫權。孫策剛愎自用,輕率無防,而壽不長;孫權卻是大貴大壽,以養天年。
漢使劉琬使吳,縱觀孫家兄弟,得出這一預言,為孫家諸兄弟的以后發展,定下了基調,也是為東吳的未來,給出了一個趨勢。
相貌決定人生。
許邵預言曹操未來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引孫盛《異同雜語》: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許子將愛做“當世人物評”,好品評天下人物,曹操的到來,讓其的品評的精確性,不容置疑,更是讓人不得不由衷的佩服。
而這品評也注定了阿瞞的這一生,必將不會在平凡中度過,大丈夫應當如此,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品評決定人生。
諸葛亮預言天下三分之勢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未出茅廬,對天下大勢,就已了然以胸,對時局分析得如此透徹,三分天下的格局,就因這隆中對而幾成定局。
能從紛亂的局世之中,理清頭緒,而能從此突圍,找到亂世爭雄之法,諸葛亮不愧為偉大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