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7月15日到20日,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儒林農村精準扶貧小組在安徽省全椒縣三下鄉活動中開展了深入底層扶貧戶家中的志愿調研,進行了一系列對“精準扶貧”政策的調研活動,將全椒縣“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狀況調查清楚。
“同學們好啊!”全椒縣襄河鎮扶貧辦主任童楊帆主任見到實踐隊員第一眼就熱情地說道。
兒子生病,沒有收入,依然心懷希望
董長蘭,65歲,一直和自己的兒子在全椒縣和平新村生活。兒子五年前得了尿毒癥,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已經65歲,早已經沒有了勞動力。“以前日子根本不能過,現在黨的政策這么照顧我們,才能支撐下去。”這是她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洋溢著希望的笑容。
? 堅強、樂觀、積極是實踐隊員對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的第一印象。
董奶奶把家里拾掇地很干凈,招呼著實踐隊員坐下休息后,便拉著一名女隊員的手訴說著自己艱難的人生:“老頭子早就走了,丟下我們娘倆,本想著兒子長大了就能把日子過好,結果兒子得了這個病。”說到這里的時候董奶奶還是流下了眼淚。實踐隊員們了解到,自從“精準扶貧”在全椒縣實施以來,每個月幫扶人員都會來看家中望董奶奶,不僅僅如此還帶著醫生來幫助她檢查身體。
“現在政策好了,每個月都有補貼。兒子的醫藥費都能報銷掉,只花一點點錢就能看病了。上次幫扶人來說,醫院只要有新的腎源,就能徹底治好兒子的病了。”董奶奶抹去了眼角的淚水笑著說道。
當實踐隊員孫艷問董奶奶是否有信心脫離貧困時,董奶奶肯定地點了點頭:“能,當然能,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身體殘障,卻成為養殖大戶
余鳳霞,43歲,是一名殘障人士。據童主任介紹,余女士在小時候發高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導致腦子沒有普通人那么靈活,但還是可以基本上做到生活自理的。
余鳳霞女士看見實踐隊員們全是陌生人,顯得有點慌張,扶貧辦的童主任趕忙告訴她不用害怕,這些穿藍色衣服的人都是來幫助她的人。余女士聽到這句話才放下心引實踐隊員們進入家中。
昏暗、潮濕、臟亂是實踐隊員對余女士家中的第一感覺。
童主任說,以前余鳳霞的居住條件比這還差,自從“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所分配的幫扶人員每隔幾天都會幫她來打掃。實踐隊員葛暢問:“她這樣連自己都不能照顧地特別好,還能養羊嗎?”童主任笑了笑,便讓余鳳霞女士帶著實踐隊員們參觀她精心打理的羊圈。
“太干凈了,簡直比她家里面還干凈,怎么會這樣。”實踐隊員熊宇豪驚嘆道。童主任解釋說,余鳳霞自從把小羊苗從鎮政府拿回家中后,就像對待孩子那樣對待這些羊,有了這群羊的陪伴,余鳳霞好像也比以前精神了好多。
實踐隊員葛暢看見這群可愛的羊迫不及待沖進羊圈去撫摸小羊,余女士見狀露出了難得的笑容,或許真的像童主任說的那樣,對余女士而言這些羊群就是她的兒女吧,是她精神的伴侶。
“可是,她這樣看重這些羊,怎么會賣呢?”實踐隊員張文濤說出了所有人的疑問。童主任解釋說,幫扶人員每當看到長大到可以販賣的羊,便會送來新的羊苗換走長大的羊,再將已經長大的羊賣掉,這樣余女士就能靠著這些羊貼補家用了。
實踐隊員離開余鳳霞女士家中的時候,余女士還在羊圈里照顧著羊群,或許她早就知道了這群羊就是她脫貧致富的希望吧。
精準扶貧一定要精準實施
童主任又帶著實踐隊員們,前往好幾家貧困戶家中看望,貧困戶們都異口同聲地贊嘆:“黨的政策好,我們一定會脫貧致富。”
在回襄河鎮的路上,童主任告訴實踐隊員們,精準扶貧定要精準實施,每個部門都要一絲不茍才能讓貧困戶們盡可能大的受到黨的政策的照顧,讓他們盡快脫離貧困。實踐隊員們聽到這些不禁點了點頭。
經過了幾天和貧困戶的交流,實踐隊員們都大致了解了精準扶貧政策在全椒縣實施的情況,都明白了只有確確實實將“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到位,才可以幫助這些經歷風雨的貧困戶們脫貧致富。實踐隊員們都感嘆,感謝這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否則永遠看不到這群樸實的農民們對生活的努力與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