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快進著把《奶酪陷阱》看完了。電視劇讓我感到有點虎頭蛇尾,很多可以探索的東西一筆帶過,而一個人的轉變怎么可能那么快,當然一部16集的偶像劇,又期待什么呢,編劇與導演自然有自己的考慮。結局讓人覺得這個世界終究要一個人走一個人去理解自己接受自己,重新遇見自己之后才遇見另一個人而懂得如何愛一個人。
電視里描述了一部分群體,像金尚哲、吳英坤、李多瑩、孫敏秀等,永遠不覺得自己錯的群體,永遠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群體,永遠不肯承擔自己的責任的群體,永遠要被人為自己考慮去理解自己的群體。
劉正(男主)將學習筆記給洪雪(女主),其他同學知道后開始討好洪雪,希望可以復印資料以通過期末考試和畢業考試,劉正的筆記就是考試通過的保障,洪雪很猶豫問劉正,劉正說不要給,其他人是利用她而不是真心。當洪雪想著復印資料給大家時,正好聽到同學的談話,說洪雪不善良,跟劉正在一起后變得自私,如果不是為了可以順利通過考試,才不會理她,以前交小組作業就是,明明添加一個名字那么簡單的事,就因為自己沒時間參與,洪雪就把名字劃掉,太自私了。洪雪聽完后,開始理解劉正,而且也不怕和別人撕破臉。后來金尚哲還是偷了筆記通過了考試,當然洪雪也過了,而其他同學就沒過,當著洪雪的面諷刺她怪她,后來知道是金尚哲偷了筆記不給大家看,又開始怨恨金尚哲。
劇中還有很多很多奇葩的例子,自己不努力想投機取巧又理所當然,沒成功還怪別人,偽裝成被害者博得別人同情,一起孤立某個人。在我們看來很傻逼很難理解,不僅是當事人,還有那些一直在忍受的人,總覺得是自己沒有理解別人,才讓別人傷心難過,是自己的責任而感到內疚或者尷尬。
有時把自己放進去想,如果換作我,會怎樣做。會視而不見,會不屑一顧,根本不是同一個格局的人,如果被侵犯就反擊,好在真沒怎么遇見過如此極品的人。
有時候并非我們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別人,如何去幫助別人,如何換位思考。就像農夫與蛇,是很蠢的行為,還不至于犧牲自己成全某人某事。我們沒必要非要去理解非要伸出援手,費力不討好,何必自尋煩惱。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說,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這句話真的形象地描述了如今一部分“90"后的態度,這里并不是特指,無論幾零后都會有相似的群體。我接觸的剛畢業的還沒畢業的學生,仗著自己涉世未深年齡還小好像就有資本,認為自己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切,當然每個人都可以這么認為以及這么做,只要不影響到別人。但關鍵就在于,很多人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以致于攪動了別人的春水,于是反過來被施加壓力而感到這個社會是如此現實和殘酷,人心是如此惡毒和不古。
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自然可以說出一堆為自己辯護的正當理由,希望被理解被支持,可是這個社會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每一個都想要自由,而自由到底意味著什么,以及怎么才達到所謂的自由。成為受害者,真的那么好嗎,這個社會傾向于同情弱者和弱勢群體,但把自己放在弱勢群體那里,究竟獲得了什么好處,被同情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好處可以一直這么“享受”下去嗎。
就像電視劇中那群志同道合的學生,在學校里自然可以風光,和同類人一起排擠真正善良優秀的人,利用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自己不用付出努力,所以認為會一直這么下去而獲得美麗的人生,出了校門也會有人買賬。
是因為什么呢,只能看到眼前,只能想到自己的處境,而認為自己處境不好都是別人的錯。堅持認為是別人的錯可以幫自己擺脫泥潭,那倒也很好,問題在于可以嗎。
你一定以為你快離職了,別人并不會計較你工作懶散,你說即使要離職你也會好好做事,你心里也埋怨上司利用你對他的信任向老板打小報告,導致你不得不現在就準備離開的事,而打亂你原本“騎驢找馬”的計劃,你原本希望這段時間好好修煉自己而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事實是,你一直都讓人感到很懶散,你的工作態度你的做事效率,別人都看在眼里,為他人工作,他人看重的是你能創造的價值,是你自己加速了你的離開,不是別人。
我們都知道工作和事業的區別,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但未必每個人都有事業。可是事業是什么,家庭可能是一位全職媽媽的事業,攤煎餅也許是一個煎餅攤老板的事業,每個行業都可能成就一個人的事業。一個個工作崗位是一個平臺一個跳板,借助這個平臺我們找到自己的價值進而實現自己的價值,借助這個跳板我們不斷發現自己不斷敦促自己進而獲得成長,現在不是那種死守著一個工作不挪窩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借助各種跳板去獲得價值,創造財富,關鍵你得能。剛畢業還年輕閱歷淺受過傷從來都不是別人可以理解的資本,這個社會的公平正在于此。
遇到被理解那是幸運,如果沒有,那是事實,是事實你就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