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圣》: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作者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英國資深劇作家。《一個人的朝圣》是她的處女作,該書入圍2012年“布克獎”,該獎項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

這本小說是輕快的,帶有些喜劇色彩,用強有力的新聲音表達出了一個古老的英式故事,獨創,細膩,感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布克文學獎入圍語

正如布克文學獎的入圍語所說,這本書語言十分平實細膩,相較于天馬行空的玄幻小說和愛恨情仇的武俠小說而言,少了很多跌宕起伏與引人入勝,翻開書本,感覺你看到的就是一部紀錄片,點點滴滴都是我們觸手可及的生活。


?伏筆:寂寥如死水般的生活

主人公哈羅德,一個從釀酒廠退休的60多歲的老人,長得高大,卻一輩子彎腰生活,年幼時隨著母親改嫁,沒有存在感的生活讓他從小學會低調做人的道理,從他人眼中的笨小孩到離家闖天下,他一直是一個人,60多年來一直悶著頭生活,感覺他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人感覺得到他的欣喜或悲傷,在默默工作了40年的釀酒廠退休時,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甚至連歡送會都沒有。因為兒子患抑郁癥上吊自殺,20多年來,哈羅德的妻子一直與他有著隔閡。

他是生活的屈從者,不敢張揚,習慣順從平靜無波的生活,他就只活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里,無悲無喜,像一束塵埃,無足輕重,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靜靜躺在那里,存在或消失,都無關他人痛癢,本本分分,只做手上已經在做著的事,不去想停下后未來的事。現實中有沒有這樣一群人呢?

那,有沒有一個從天而降的石子正中潭心,打破這灣水的平靜呢?


起因:好友奎妮的一封臨終信

好友奎妮的這封信,就是激起哈羅德心里千層浪的石子。奎妮曾經因為給哈羅德頂罪而被辭職,兩者已經20年沒有聯系了,如今再次受到彼此的消息的時候,不是久別重逢的寒暄,而是從此天人相隔的訣別,奎妮在信中說她現在在英國最東北的貝里克郡,得了癌癥,將不久于人世,處于對奎妮的好感,哈羅德決定回復她,思慮再三,他終于寫下這么一段回復:“親愛的奎妮:謝謝你的來信。聽到這個消息我真的很抱歉。祝好。哈羅德(弗萊)”,他知道這個回復很蒼白無力,不過,別忘了,在這之前,他的人生也就像這封信一樣,蒼白無力。

?于是他朝著郵筒的方向走去,文中描述了這個過程:“有生以來第一次,哈羅德為比預期中看見郵筒感到失望,他還特地饒了點路,但郵筒已經在那里了,在福斯路的轉角等著他。”從這一刻開始,哈羅德沉睡的心終于蘇醒了,“走到投信口,卻怎么也投不進去——他沒法松手”。

于是他又繼續往下一個郵筒走去,在這段路上,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沖動,這可不像平時的哈羅德,他開始意識到他這么多年過的如此狼狽,頭發掉了很多,睡得很差,心情也很糟糕,他感覺一件事情開始了,雖然不知道是什么,但他已經在做了,而且停不下來,他清晰地感受到血管因為期待而不安分地跳動。

思想決定行動的高度,思想一旦被釋放,那就再也沒有哪具肉體能束縛住他,跟著心里對久違的自由與冒險的渴望,讓哈羅德這條路越走越長


徒步627英里的朝圣路

哈羅德臨時起意,決定摒棄那個往日的自己,即使身上的錢少的可憐,即使沒有任何行李,但他還是決定不回頭,徒步627英里也要去見到奎妮,他相信,只要他能徒步走到奎妮身邊,奎妮就會有戰勝病魔的可能,懷著這樣的信念,他一直沒有停下來。

這本書的宣傳語是:有關自我發現、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身邊的人也是普通人,通過哈羅德和他身邊的人,我們真切地看到的人性的各個方面。

哈羅德的妻子莫琳,本來以為和哈羅德之間有隔閡,但是在知道60多歲的哈羅德離家出走那一刻起,她才意識到,原來這么多年相處,她依舊還是很在乎他。

哈羅德,一個60多歲的老頭,平時又疏于鍛煉,可想而知,對他而言,這趟從英國最西南到最東北的徒步旅行是多么艱辛。沒過多久他就起了很多水泡。

在這段朝圣路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遇到過醫生,遇到過演員,遇到過有信仰的服務員,遇到過……他們有的人給他幫助,有的人打擊他的信念,有媒體采訪過他,有人群追隨過他,從一開始腳上全是水泡、小腿發紫無法步行到習慣艱苦的跋涉,他一路上思考了自己的一生,他不斷地回憶自己失去的和擁有的,他想到對兒子的悔恨,對妻子的隔閡,以及他和妻子曾經一起經歷的所有美好的畫面,慢慢的,那份怨恨也慢慢消解了,在這趟路上,讀者跟隨哈羅德的步伐,隨著作者細膩的描述,感受到人生的各種領悟,高興,沮喪,難過,無奈,后悔,充滿信仰等等。

一位臺灣讀者說:當一切似乎都已太遲時,哈羅德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來。我覺得他就是我自己。

作家海倫·西蒙森次說:哈羅德起水泡或抽筋,我便跟著屏息擔憂,甚至覺得好像只要我一頁頁翻下去,就能幫助他完成這項不可能的旅程。太精彩了!

這趟朝圣,不僅是哈羅德一個人的,也是每個讀者的。

87天后,哈羅德終于徒步跨越整個英國,到達了貝里克郡,見到了奎妮。奎妮在生命彌留之際,終于見到了哈羅德一眼,她感覺空氣都變得格外清新,在安詳與幸福中離去。

?而哈羅德與莫琳,再次相遇的時候,他們相視而笑,感覺出初戀般美好,“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這一路,哈羅德經歷了風雨,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病痛,獲得了榮耀,又被人拋棄……他走出了原來生活的圈子,獲得了一生不曾經有過的經歷,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男人,挽回了遺失很久的愛情。


作家馬爾克斯說:“生活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如果你只是每天重復著前一天的生活,那時間于你而言,沒有創造只有復制粘貼。

?生活或多或少都將我們禁錮,或禁錮我們的肉體,或禁錮我們的精神,難免要在泥濘的路上走一回,此種情形之下,敢于朝圣,如哈羅德一般去追尋一些內心的東西是很有必要的。每個人都應當有一場屬于的自己的狂歡,給自己內心一個“放逐”的機會,這一路,我想不僅是對一成不變生活的改變,還有對自己內心的探索,偶爾逃離一下鋼筋水泥的高樓,去一馬平川的野外感受一下四下無人的寧靜。

? 另一方面,哈羅德最終能走到終點,更與他如一的信念有關,就像宗教一樣,難道真的存在神靈嗎?如果說存在,那也只會存在人們心中而已,心里的神會給你一個方向,給你每個行動一個由心而發的支持,我們相信真善美,所以我們在做壞事的時候就會覺得神一定會知道,一定會受到神的懲罰,所以我們行善,并相信善有善報,信念的力量,會讓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堅定下去的理由,盡管客觀來說,那不一定靠譜,但至少我們堅信,沒發生之前也沒人敢斷言就不會如預期。??

?周國平說:“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會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朝圣路上,你并不孤獨。


更多內容,關注公眾號:精選FUN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