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愿堅定不移地以頭枕在愛人酥軟的胸脯上,永遠感到它舒緩地降落、升起。
今天下午我在英國讀書的好朋友又發來語音說自己最近的成長感悟。說什么人的一生時間是很寶貴的,有夢想要盡快去投入時間去做。如果想出國,就盡量多出去走走,見見不一樣的人,聽聽不一樣的故事。反正我倆的聊天模式幾本固定了:她講述她的很多感悟,啰里八嗦將一大堆,最后臨了我一句話總結完畢。今天聊到最后的核心就是:人都是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的,不過呢,懂得反思的人會將別人的提議記下來,等到時機成熟了呢,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我倆聊天的起因是這樣,她在英國,感受到強烈的中西方文化的沖擊,覺得收獲很多。然后滿心歡喜將這個收獲和感悟分享給我聽,我呢,內心的防御心理和懷疑心理過重,將她的話解讀為她是在催促我,讓我盡快改變,多去外面走走看看,感受到更多混合文化帶來的沖擊。不過好的朋友關系就是這樣,雙方都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沒有這樣的對話而彼此發火,可能在我倆看來這樣思維方式的不同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了。我們很少對什么事情達成共識,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彼此深入的交流。
好的友情就是這樣,從對方身上你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不會強迫對方改變。對這樣的一段友情,自己始終是心懷感激的。謝謝她對我的包容和陪伴。
今天中午的時候有幫另一個朋友在幾個微信群里推薦她的簡歷。她最近在看新的機會,我就想著自己幫她擴散一下這個消息。當你的角色發生轉變之后,對待求職這件事情的看法就會發生變化。作為一個求職者,自己思考地更多的是自己想加入怎樣的團隊;當作為一個“皮條客”的時候,你期望自己盡可能地讓雙方都滿意,在群里發布消息時要信息全面、措辭嚴謹;和接收簡歷的人聊天的時候,需要問清楚對方提供的職位空間以及對對方的期望。雖然發的消息不多,但整個流程接觸下來,人會換一個思維。原來將兩方匹配,讓雙方達成合作這樣的事情也是蠻有趣的一件事情。
一直以來,自己在網上發布消息的時候都很慎重,在微信群里發言或發布消息也是很謹慎。因為我不覺得在那個虛擬的空間里發言是不用擔負任何責任的。每一次的發言其實都是一種自我的表達,別人從你發布的消息、說的話里,對你這個人有個基本的認知。也是從這一點出發,自己發布朋友圈的時候其實也是很慎重的,什么文章要分享、什么內容要評論,都是需要思考和選擇的。當然有人會說,朋友圈那是自己私密的空間,想發什么都可以吧,不至于這么嚴肅。我自己是覺得別人都是通過某些側面認識你和了解你,我在乎的是自我表達的完整和統一。這么說吧,我希望自己所有的面相都能通過自己的文字體現出來,自己的朋友圈對所有人都開放。我個人的微信好友現在是一千個了。其中和很多人的關系都是共享朋友圈的關系,可是我不覺得這樣會有什么問題。我把朋友圈或微信好友看作一個野蠻生長的團體,只要時不時地往里丟進去一些新的東西,它自會自我繁衍和自我進化。這其實是觀察生活和世界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方式。
有時候翻一翻一些人的朋友圈,會有很多的收獲的。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是一扇窗戶,透過這個窗戶,你能看到他們眼中的風景和世界。微信好友有公眾號的作者,有各種總監級別創業的人,也有大學生,還有父母一輩的人,當然還有一起讀書的大學同學和高中同學。總之這里是一個很多東西的匯聚地,甚至微信快變成我的一個手機瀏覽器了。前兩天看到一個數據說,微信的平均好友是30個,看來更多的人將朋友圈局限在熟人圈里,我呢,對熟人社交比較抗拒,在網絡上倒也不怕生,微信好友多數只有一群之緣,但也不妨礙我認真的寫自己的朋友圈。
像經營一個品牌那樣去經營自己的朋友圈,因為你的朋友圈就是你自己啊,用做品牌的思路去表達自己,將那些打動自己的永恒的美表達出來。這個思路也可以用在公眾號上。公眾號同樣是一種自我表達,用自己獨有的語言和視角描繪生活,記錄自己,最終形成的長長的文字都是自我,那都是自己曾經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