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被這樣一條出口轉內銷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西漢景帝陵墓發現中國最早茶葉 距今至少2150年》先回顧一下新聞的大概內容:
在1998年,考古專家就對漢景帝漢陽陵進行了詳細鉆探,在陵墓封土四周發現了86座外藏坑,考古人員先后試掘了封土東側11座外藏坑。在外藏坑出土了木車馬、漆盒、糧食、動物骨架等大量有機質遺存。考古專家在這個陪葬坑發現一些樹葉狀的東西,2008年底送到中國科學院。直到近期才最終確認這些葉子竟然是茶葉,這些茶葉看起來是頂級品質,完全由茶芽制成。茶芽通常被認為比普通茶葉品質高。漢景帝死于公元前141年,由此推斷,該茶葉至少距今2150多年了,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茶葉。
一、1998年發掘出土,為何至今才確認為茶葉?
漢景帝墓發掘于上世紀 90 年代,在當時就發現了這些茶葉,一直都沒有確定是何種植物。
直到近期發現在芽頭的絨毛間發現了微小的晶體,這些晶體液相質譜分析含有茶氨酸,氣相質譜分析含有咖啡堿。茶氨酸為茶葉和山茶科茶梅所特有,但是茶梅不含有咖啡堿,從而確定是茶葉。
二、那么這些 2150 前的茶葉是如何加工、產自何處、是不是飲用呢?
由分理出的單芽對比照片可以看出,這些芽頭最長的大約 15mm,鱗片和余葉,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
1、鱗片和余葉呈現自然狀態顯示茶芽未經過加工,從而說明圖中三個“茶餅”并非人工壓制,而是自然膠結在一起。
2、這是一個小葉種茶樹的茶芽,生活環境可能溫度低。
從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研究中可以得知,西漢時期的氣溫比現在要高。在離長安比較近的漢中一代自秦漢時期就有茶葉產出,但是漢中本地的群體種為灌木中葉種,在漢景帝時期氣溫比現在要高,茶樹斷不可能為小葉種,由此可以推斷這些出土的茶芽并非產自漢中一代。
我們繼續在長安周邊搜索,發現最近的產茶地區就是巴蜀一代,據《華陽國志》記載,巴蜀被秦人攻滅之后,茶就做一種食物向秦朝進貢。
那么這批茶芽產自巴蜀的那個位置呢,根據茶芽的外形可以推論產自氣候相對冷一點兒的位置,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就是海拔較高的地方,有很大可能在蒙頂山,蒙頂山在西漢時期就有茶樹種植的歷史。而且今日的蒙頂黃芽特別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芽頭極細小。由此可以推論這批茶芽產自巴蜀地區,有很大可能性就是在蒙頂山。
在搜狐網的報道中提出,漢景帝將茶芽陪葬是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喝到茶,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妥當的。
漢景帝時期茶如果是作為飲品,則應該有對應的茶具一起出土,不然漢景帝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是沒辦法喝茶的,也許會有人說茶具和食具共用,我認為不可能,因為另一種飲料酒,早在春秋商周之際就有單獨的酒器出現,作為帝王是不可能將食具和茶具混用的。
在報道中提出一同發現的還有谷子、大米和藜科植物,谷子和大米斷不可能是漢景帝帶到另外一個世界釀酒的,文景之世,三十稅一,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漢景帝本人大抵是不愛酒的人,那么大米,谷子說白了就是糧食。
那么藜科植物是干嘛的呢,據《詩經植物圖譜》提及的藜科植物均為蔬菜,現在的藜科植物也多為生長在干旱、鹽堿地里的植物,很多也可以食用。那個墓中這個藜科植物就是和主食(谷物,大米)搭配的蔬菜罷了,茶葉和他們一起出現的原因也是作為一種蔬菜而已。
由以上論述我們基本確認此批茶葉為小葉種、采摘后未經加工、很大可能產自巴蜀地區、并非用于飲用而是作為一種蔬菜下飯而已,更不會有一些企業宣傳文章中的茶葉壓餅源于漢朝的無稽之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