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都知道要鼓勵教育,可怎么夸孩子才能真正起到正向激勵作用,而不會夸出一個紈绔子弟?本章聊聊夸孩子的技巧。
一、我們確實需要賞識教育
父母需要長期地、習慣性地引導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事情的結果。我們稱贊孩子的時候,可以描述事情的過程。即使這件事情最后沒有成功,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孩子還是得到了能力的鍛煉和樂趣。這樣的評價能夠讓孩子關注能力的發展以及實現目標的過程。如果目標實現,他們以后還會付出同樣的努力;如果目標沒有實現,他們也可以審視整個過程,找到原因,下次改進。這樣,才是我們說的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
二、稱贊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稱贊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建立全面的自信心,注意是全面的。
在幼兒時期,自信心強對孩子的主動性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夠促使他們敢于嘗試新事物,掌握各種各樣的技能。我們一方面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過于關注他們在某一方面的成績。
有些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活動中表現比較好,得到的稱贊比較多,他們往往會建立起自己在特定領域的信心。這樣的信心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就容易被動搖,而且這樣的信心也不能遷移到別的方面。父母應警惕單一的某一方面的稱贊,要幫助孩子挖掘更多的自我認同感。
三、應該如何稱贊孩子?
1、具體而誠懇的稱贊能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
無條件地稱贊孩子,用”孩子你真棒“這樣的方式去稱贊,既不具體,又不能體現誠懇。具體的稱贊是父母用贊賞的語氣來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泛泛的、籠統的、無差別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好!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高興地拿給媽媽看,媽媽說”啊,你畫的真棒!“這樣空泛的夸獎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如果媽媽說”“啊!你這幅畫畫的是昨天我們一起讀書里的場景啊,我太喜歡這個場景了!哦,你居然沒忘記在遠處畫上那個山坡和湖,簡直太仔細了!”這些具體的稱贊能引起孩子的共鳴,他付出的努力被認可,內心升起自豪感。
2、稱贊“你是努力的”而不是“你是聰明的”。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考得好,我們可以稱贊他:“你這次考得不錯,因為你之前準備得很充分,而且你考試的時候很仔細,你看,一些容易馬虎的地方你都做對了!”這些因素——充分做準備、仔細,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下一次考試,他還會繼續努力這么做。
這種評價方式是“成長型思維模式”,促使孩子把好的結果歸因為自己的努力、仔細等可控的因素。經常這么評價,孩子也會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評價自己。在他考得不理想的時候,也就不怕媽媽給他指出來:你看,這次考得不理想是因為你這個地方理解得不夠,或者那個地方沒學透。把這些漏洞補上,就沒有問題了。孩子就會努力去加強知識薄弱的地方。
相反,不要這樣稱贊:“考得真不錯,我就知道你很聰明!”因為聰明、天分、運氣這些因素是人自己無法控制的。這種評價方式稱為“固定思維模式”,會促使孩子把好的結果歸因為天分、運氣等無法控制的因素。經常這么評價,孩子也會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
所以有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自信心沒那么脆弱。他們相信持續學習,他們的能力也能持續進步。而固定思維模式的人關注的是最終結果,關注的是自己固定的能力。
3、稱贊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無須拘泥形式。
美國心理學家所說的“努力”不是中文里面的“刻苦”“用功“的意思,而是體現了重視過程而非結果的一種思路,即在這件事情里,你付出了什么。在完成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很專注,你一直保持著熱情和興趣,你能積極和別人合作等,這所有的”付出“就說”努力“。
所以無論他是否輕松做到,是否最后成功,我們都可以去稱贊他在這個過程里的付出,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欣賞和情感,這才是激勵孩子的動力。
4、用心觀察、真心欣賞孩子,給他適量適當的稱贊。
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度而不能泛濫,并不需要時時刻刻稱贊孩子。事實上,很多時候,在關系默契的家庭,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心領神會的微微點頭、一個小手勢,勝過千言萬語。
所以,真正的賞識教育,應該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基礎上。父母用心觀察孩子,真心欣賞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稱贊其實是很自然的情感表達,不需要一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