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原文: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
譯文: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接受,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做到。
個人見解:
這兩句話依然體現了中庸思想。做事不可太過,否則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同時,這兩句話也是儒家思想的體現,讓我們要懂得寬恕。
1
之前,我在《除了逆耳“忠言”,我們還需要什么?》中提到,“可以不為友,但決不可樹敵”。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人們都喜歡聽好聽的鼓勵,不愛聽難聽的建議。盡管有些建議確實在理,但是心理上難免會難以接受。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因為這就是人性的弱點。盡管一個懂得反思的人,最終也能接受,但我們不能因為覺得別人是一個有反思能力的人,就不注重方式方法。如果方法不恰當,反而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這就好比許多父母一樣,總是覺得自己是長輩,有人生的經驗,打著“愛”的旗號,然后給孩子提出各種建議。盡管我并不能說父母錯了,但是不得不讓我想到兩點。其一:不說孩子是否能接受,而是父母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去要求孩子,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當然,很多時候父母本來就不講理。其二:就算能做到也不是立刻就能做到。許多事,都是要循序漸進的,需要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所以,當我們在建議別人的時候,不論關系如何,都一定要注意技巧,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地點,去提一個合適的建議。否則,我們可能因此樹立一個敵人,同時也可能失去一個朋友。
2
記得幾年前,看到一個新聞。一個身患白血病的大學生,與幾個同學一起,在一個鬧市區里,舉著牌子,指名道姓要讓某人捐款。
身患絕癥,確實讓人痛心。我們理解那種為了生存想急于籌錢的心情,但是我們不能理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用如此極端的方法。這樣不僅會損害當事人的利益,同時也會讓更多的人反感,可能反而得不到別人的支持。
人都有頭腦發熱的時候,但是采用這樣的方式,真的讓人唏噓不已。今天,看到《菜根譚》中的這句話。原來古人早就有這樣的教誨,真的讓我愈發佩服古人的智慧。同時,也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天底下沒有新鮮事。當然,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還有里一句話——一個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不過,我想說的是,不管我們處在什么樣的時空,事件的本質終究都相同的。所以,古人的智慧才能用于我們現代生活。
不要認為別人有錢,就應該理所當然地幫助窮人,這是沒道理的。不要覺得富人賺錢很容易,因為他們有我們不知曉的故事。每一個人成功的背后,都有我們不知道的艱辛。所以,我們沒有權利去要求別人。
3
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評判別人是很容易的。道德綁架永遠都只能綁架善良的人,對惡人是沒用的,因為惡人不講道德。道德永遠都只能用于自己,而不能影響別人的生活。
當然,只是說這些話,意義并不大,每個人都要親身體驗,才更能體味到其中的道理。同時,我也承認現在的我也不能全做到,但寫這篇文章就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只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我才能開始去糾正自己曾經的習慣。
最后,用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也是提醒自己。“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END.
如果喜歡,就點我一下吧!
如果不喜歡,提個建議也好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