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一個既繁華又落寞的年代,有志之士們“你方唱罷我登場”。故事的背景正是這樣一個戰火紛飛、硝煙四起的年代。
清華、北大、南開三校之精英輾轉長沙,最終云集昆明,以揮汗如雨,聯袂為云之志建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曾經是中國最高的學術中心,在這片沃土上培養出眾多杰出的人才,也碰擦出才子佳人的浪漫愛情故事。
看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感情,那么炙熱那么濃烈,仿佛用盡生命去膜拜心中的女神。沈從文在追求三三(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稱)的過程中可謂歷經千難萬苦。那個年代是極其講究門當戶對的,男女主人公一個是安徽的大家閨秀,知書達理,一個是湘西的鄉野小伙,窮困潦倒,常人眼中完全不登對。正因為如此,他心中有著深深的自卑,他不敢去直視她,害怕自己無意間的言語會褻瀆她,只能用一封封情書去表白心跡。在后來和三三小別中,他答應寄她每日寫一封信,記錄行程中所見所聞。這些飽含愛意的書信后來被結集出版,名曰《湘行書簡》。
一旦女神自神壇上走下,女神的光彩終將褪去。浪漫的愛情在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中是脆弱得不堪一擊的。當三三成為沈夫人之后,沈從文數年后突然驚覺這個追著數個孩子喂食的不會操持家務的女人怎么會是自己當年苦苦追尋的高貴的女神?!后來兩人終是分地而居,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最終被現實中摧毀。沈從文死后多年,三三回憶道:“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這一句得不到回答,蘊含了多少落寞和無奈。
我們看到中國文人對待愛情的毅然決然,如徐志摩與林徽因。徐志摩是當年的名滿劍橋的才子。雖然與林徽因相識之時徐志摩已有家室,但“在她身上,他找到了他作為一個詩人夢寐以求的東西——愛、自由和美”。他不顧世俗的阻力,依然堅持著與自己的原配離婚,一心追尋自己的愛與美。
詩人的氣質的確深深的打動了她,而她所需要的不是單純的風花雪月,她想要自己的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一個穩定踏實的愛人。如此這般,林徽因拒絕他也在情理之中。
數年后,徐志摩在飛機上定格了自己的最后一絲思念與愛,而她將他的骨灰隨身攜帶,直至終老。我曾在林徽因的一篇回憶志摩的散文中讀到她對逝去友人刻骨銘心的追思,字字句句情深意重,我想林徽因是愛過徐志摩的,但愛中更多的是對友人的欣賞與崇拜。
相對于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愛,金岳霖對愛的深度和寬度更讓我為之動容。這個男人為林徽因苦苦等待了半個世紀,沒有半句怨言,只求她一切安好。他初見她時,她已是梁夫人了。或許是天意,讓他們的故事注定沒有結局。他為此沒有絲毫介懷,反而戲說:“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他為和她接近,三次隨他們夫婦搬遷,他自意為“逐林而居”。
金岳霖的愛是溫和寬懷的,沒有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帶去壓力和不快,后來在林徽因養病的一段日子里,他竭盡所能為她補充營養,放下教授的身份學著去養雞,只為向心愛的女人捧上幾個熱騰騰的雞蛋。梁思成回憶道:“徽因見到我時哭喪著臉說,她苦惱極了,因為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么辦才好。”可以說,金岳霖的真情真的感動了林徽因,雖然說他們最后沒有走在一起,但他們的心中都有了對方的位置。后來林徽因病逝,挽聯是金岳霖所寫:“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他對她的愛感人至深,讓人讀罷唏噓不已。
作者嵐楓用細膩雅致的文筆詩意化那段如歌歲月里的感人愛情,在這本書里,你可以看到那些熟知的名字,徐志摩,沈從文,錢鐘書、胡適……,但出現更多是那些已逐漸被人淡忘的名字,梅貽琦、張蔭麟、卞之琳、吳宓……每個人的命運,包括事業包括愛情早已和時代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篇幅有限,無法一一描述介紹,重現戰火紛飛中的情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