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婚的時候,我們幾乎就只是扯了張證。扯證的原因還極為功利。Z先生單位要分房了,已婚人士可以加一分,而一分據說可以將2、300人甩在后面。于是,頭一天聊起這事,第二天我們就上東四民政局把證給扯了。
扯證后,把這個消息跟各自的家人報告了一下,事情就over了。后來Z先生的同學和家人看不下去,各自召集了一兩桌人,吃了頓飯以表慶祝。
你問我有沒有遺憾?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畢竟每個女孩都有那么點幻想吧。但是,真的不多。那點幻想還是抵不過怕事多。
本來就懶,但讓我態(tài)度如此堅定的,是好友在此前大約一年前舉行的婚禮。作為伴娘,我從早到晚、事無巨細地近距離觀察了這場婚禮。好友是北京土著,婚禮的繁瑣讓我嘆為觀止,也讓我一年后望而卻步。
結婚應該是人生中最為盛大的一件事了。由此你可以看出,我真的是個不重視儀式感的人。
我的不重視儀式感,也集中體現(xiàn)在對生日的不重視上。不僅自己的生日可有可無,我還幾乎年年忘記Z先生的生日。Z先生雖然沒有表示太多不滿,但我估計內心還是比較崩潰的(自從有了兒子后,他娘老子眼里就完全沒了他,現(xiàn)在老婆也這樣了)
2
兒子出生后,情況才開始改觀。
休完產假開始上班后,每天出門,我都會把兒子摟在懷里,親親左臉蛋、右臉蛋、小嘴巴、額頭,然后跟他說love you,然后再出門。
久而久之,兒子會主動回應love you。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充滿了甜蜜。
現(xiàn)在兒子上幼兒園了,最后我還會加一句:在幼兒園聽老師的話,跟小朋友好好玩,加油。兒子說:嗯。好好上班,加油哦!然后美美地出門了。
完成這一套儀式,我才覺得跟他正式地暫時分離了。兒子帶著媽媽的愛去學校,我相信他也充滿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這個儀式,我會持續(xù)下去,直到兒子長大,抗拒如此親昵的互動。那一天終究會來的,但并不影響此前我們盡情地享受這樣的親子關系。
3
現(xiàn)在無論什么節(jié)日或節(jié)氣,我都會盡量地讓兒子知道,并參與進來。
比如,今年第一次買了圣誕樹。圣誕樹快遞到了以后,我們一起把樹立起來,一起把飾品和掛件一個個掛上去。圣誕樹上的點點燈光一閃一閃,整個房間都溫馨了起來,也有了節(jié)日氣氛。
睡覺的時候,兒子還是掛念著圣誕老爺爺從哪里進來送禮物的事。他也給Santa準備了一個小禮物,希望Santa能拿走。
第二天一早,趁他還沒起床,我趕緊把一個禮物放在圣誕樹下。雖然不是一個特意買的禮物,但兒子看到了也很開心。
相信以后每年到了圣誕,兒子都有充滿快樂的期待,長大以后也會留下美好的回憶。
4
我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儀式感,直到我看到古典關于儀式感的文章。而古典介紹儀式感的初衷,是告訴大家如何瞬間進入狀態(tài),提高效率。
怎么能讓我們瞬間進入狀態(tài)?那就是設計一個進入狀態(tài)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一種通過執(zhí)行一系列儀式,迅速聚攏思想精力的方式。
比如日本的“職場女神”--勝間和代,她19歲就創(chuàng)造性地通過了日本注冊會計師考試,2005年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全球最值得矚目的50位女性”。在一次采訪中,勝間提到當年準備注冊會計師考試時,每天都會放一面鏡子在桌上。從鏡子放上去的那一刻起,她便會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狀態(tài)。因為一旦偷懶,她看自己一目了然。
為什么儀式感有這種神奇效果?因為人是習慣性生物。據說我們的行為中只有5%是有意識地,95%是無意識、或下意識的反應。建立“儀式”,就是可以練習統(tǒng)合這95%的思想資源,讓自己進入狀態(tài)。
儀式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種精神的儀式。
選擇是最耗費心理能量的事情之一。建立儀式感,一旦完成儀式感的動作,就能將自己的反應力、思考力、執(zhí)行力聚攏起來,迅速提升到一個高水平的狀態(tài)。
那么如何可以打造自己的儀式呢?
1)設計“一句話動機”
2)設計一個儀式動作
3)絕對的契約精神
4)重復重復再重復
5
儀式感其實并不難建立,重點是自己要認為那就是儀式。
比如,早晨起床后,我刷完牙,儀式感完成,開始坐在電腦前面寫東西。
到了辦公室,沏上一壺茶,換好鞋,儀式感完成,開始吃一只大“青蛙”,完成當天最棘手、最耗費心力的工作。
晚上給兒子講完一本故事書后,他立馬爬進小床,關燈睡覺。現(xiàn)在想想,在兒子心里,其實“聽故事”就是睡覺的“儀式感”。
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處處都可以建立儀式感。儀式感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效率,也更加富于韻味。沒有儀式感的生活,不僅拖沓,也像一杯開水一樣淡然無味。
大家不妨試試建立自己的各種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