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馬斯?莫爾與《烏托邦》
1、1516年,托馬斯?莫爾寫成名著《烏托邦》。
2、莫爾和柏拉圖不同,他有著來自文藝復興時代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同情弱者,厭惡寄生階級。
3、所以,莫爾更像是一位近代意義上的慈善家,他的所思所想更容易贏得我們的理解。
4、烏托邦,這樣一個美好的社會主義國家為里,會有奴隸。
5、在烏托邦這樣的理想社會里,政府官員和宗教人士肩負著一項特殊的責任,那就是勸說絕癥患者自殺。
6、莫爾有這樣一句話:“既已不能履行人生的任何義務,拖累自己,煩擾別人,是早就應該死去而活過了期限的。”
二、簡單回顧:我們這段時間的核心主題——政府的意義與邊界。
(斯賓塞社會學的“自由放任”主義,是討論核心主題的線索。說白了,斯賓塞認為“道法自然”、“同等自由”,政府不要推行義務教育,不要搞慈善,老弱病殘就該去死。)
從7月10日開始,進入社會學的主題
——1839年,“社會學”一詞正式出現在孔德《實證哲學教程》第4卷,由拉丁語中表示“社會”的“societas”和希臘語中表示“學說”的“logos”復合而成,這標志著社會學的正式確立。
——我們接觸到的人物:拉馬克、達爾文、柯魯泡特金、斯賓塞、赫胥黎、老子、嚴復
——我們接觸到的理論:進化論、演化論、互助論、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道法自然
——斯賓塞對社會進化的理解來自拉馬克進化論。
(導讀概述:從7月11日—7月30日,熊老師帶領我們,暢談了義務教育和慈善兩個話題。讓我們看到義務教育的強制性破壞了“同等自由”,雖然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卻激發了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自下而上的圍剿。由狄更斯的小說,談了慈善,看到新時代的精英如何應對舊時代的道德。)
7月11日,斯賓塞認為,政府辦教育是越權行為,而且費力不討好。
7月12日,開始討論自上而下的精英社會。
——王爾德《自深深處》一個觀點:惡莫大于浮淺。在精英傳統里,鋪張浪費并不算罪過,勤儉節約也絕非美德。
7月13日,繼續談精英話題。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里的一個觀點:“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正義,強者對于這些無所顧慮。”
——精英,居高臨下地塑造出全社會的審美基調。
——即便到了現代社會,我們在時尚領域依然可以看到這種自上而下的流變。
7月14日,斯賓塞《社會靜力學》里邊的一個核心觀點:同等自由法。
——它是一項抽象的規則,涵義是:“每個人都有做一切他愿做的事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他人的同等自由。”
7月17日,精英文化開始衰落。
——不僅斯賓塞,而且和他同時代的知識精英里邊,有太多人都在激烈反對普及教育,認為普及教育非但害國害民,還傷害了自己。
——1881年,實施《初等教育法案》,義務教育在全國推行。
——1935年,北巖勛爵創辦《每日郵報》。《每日郵報》是現代意義上的第一份大眾報紙,——專門針對在普及教育中成長起來的讀者。它的走紅標志著大眾文化的崛起和精英文化的衰落。
7月18日,精英文化進一步衰落。
——拉丁腔的典雅英語走向沒落,“新聞”的定義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北巖勛爵:“我辦《每日郵報》并不是想教育大眾,而是想迎合大眾口味,賺這個大市場里邊的錢。我是個商人,我是要賺錢的。”
7月19日,傳統精英對崛起中的大眾文化,表達憤怒和恐懼。
——普及教育的最大成效,反而使傳統的知識精英變成了邊緣人。
——作家霍爾布魯克?杰克遜(Holbrook Jackson, 1874-1948)的一個觀點:女人天生喜歡圖形化的理解,男人天生追求抽象的思辨,所以越來越多的報刊插圖會毀掉男人頭腦中的性別特征。
7月20日,精英們繼續表達憤怒。
——尼采,是普及教育最堅決的反對者,他在徒勞地緬懷那個終將隨風而逝的貴族社會。
——尼采的觀點:在一個健全的社會里,書籍要少,文盲要多。
7月21日,精英們開始反擊。
——很多現代派文學之所以晦澀難懂,是因為面對大眾文化的崛起,一些作家固守傳統知識精英的立場,刻意和大眾讀者拉開距離。
——《標準》雜志(面向精英)的發行量在最好的時候也只有可憐兮兮的800份。
7月24日,開始討論“慈善”這個話題。
——精英:在斯賓塞看來,政府的慈善政策不只是低效的,甚至會敗壞道德。
——窮人的幻想:1843年的圣誕節前夕,也就是斯賓塞23歲那年,狄更斯發表了這部《圣誕歡歌》。這也許是一部歷史上最有慈善影響力的小說,
7月25日,由《圣誕歡歌》,引出一個觀點:價值是主觀的,因人而異,任何客觀標準都不成立。
7月26日,繼續談《圣誕歡歌》,分析守財奴的生活意義和窮人的生育策略。
——觀點:用數量賭質量,這是窮人的最佳生育策略。
7月27日,繼續談《圣誕歡歌》,其政治意義高于文學價值,是窮人的心靈雞湯。
——觀點:狄更斯小說里的價值觀往往體現著時代的錯置,狄更斯喜歡用熟人社會的道德來綁架工業社會里的成功人士。
15、7月28日,談到狄更斯的第二篇圣誕小說《古教堂的鐘聲》,用荷加斯的兩幅版畫來做參照。
——觀點:底層民眾到底是淳樸的還是墮落的,該得到幫助還是該被隔離,這曾是工業時代的嚴峻議題。
16、7月29日,談《圣誕歡歌》里邊的募捐情節,再次提到斯賓塞的“同等自由法”。
—— 觀點:把人當人來用,比起把人當做牛馬或機器來用更劃算、更經濟,所以剝削和壓迫即便僅僅在經濟意義上也是不可取的。
——回應7月25日談《圣誕歡歌》時,提到的觀點,價值是主觀的,信仰背后有商品屬性。
7月30日,從《圣誕歡歌》繼續發散思維,談到博弈論里的納什均衡。
——觀點:競爭越激烈,打法越相似。
——思考一個問題:政府到底有沒有振興經濟的義務?
(導讀概述:7月31日-8月12日,濟貧法與優生學,回到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和《社會靜力學》,狄更斯還會友情出場,還有達爾文和他的親友團,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會帶著他的《殘篇》來給斯賓塞站腳助威。——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隱隱浮出。)
7月31日, 斯賓塞的一個更加令人發指的觀點:政府的慈善政策不僅是低效的,甚至會敗壞道德。
——在小社會時代,自發的互助行為成為窮人的依托。而當慈善成為政府法令,慈善精神反而被敗壞了。在斯賓塞看來,國家救濟制度正在把全社會推向冷漠。
8月1日,斯賓塞認為“戰爭才是最大的慈善”。
——《赫拉克利特殘篇》、《周易》,支持斯賓塞的觀點。
8月2日,經濟學名家大衛?李嘉圖認為,救濟貧民會加劇兩大社會弊害,一是人口過剩,二是勞動階級不能獲得足夠的工資。
——只要不去救濟窮人,“自然選擇”自然就會優化人種。
8月3日,強化“人口素質”,最順應自然之道的方式是:廢除婚姻制度。
——但,婚姻制度沒法廢除,因為本質上說,婚姻是一種財產制度。
8月4日,1869年,英國《自然》雜志刊發一篇署名“H”的文章,題為《達爾文主義與國民生活》論述了人種既可以,也應當被優化,后者的發表標志著優生學的誕生。
——1883年,高爾頓《人類的才能及發展》問世,一門新學科——優生學——橫空出世。
8月5日,高爾頓《遺傳的天才》,這本書里最核心的觀點:遺傳稟賦的意義遠高于后天教養,所以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優生重于教育。
8月7日,柏拉圖《理想國》的觀點:疾病往往是放縱造成的,所以不值得同情。
——斯賓塞《社會靜力學》已經告訴我們,消滅這樣的人無論對當事者自己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而且為能夠充分享受的年青一代騰出了地方。”
8月8日, 看病是政治問題。
——在蘇格拉底看來,所謂腹脹、痢疾這些疾病都不是好人會得的,換言之,一個人只要不游手好閑,不好吃懶睡,就一輩子不會得這些病。
8月9日,《理想國》的醫療話題,醫神阿斯科勒比斯遭雷劈。
——在古希臘人的觀念里,“正義”意味著最合適的限度或比例。相應地,人生也有恰當的限度,過度治療和過度保養就是不正義的,理應受到道德譴責。
8月10日,《理想國》的醫療話題,醫生只該醫治健康的人。
——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對于那些先天病弱又無節制的人,他們則認為這種人活著于己于人都無用處,他們的醫道不是為這班人服務的。”
8月11日,討論對死亡的態度,兩種典型榜樣:道家的豁達和斯多葛主義的堅忍。
——白話解讀就是:想開點,該死就死,該忍就忍。
8月12日,《烏托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烏托邦。
——在烏托邦這樣的理想社會里,政府官員和宗教人士肩負一項特殊的義務,那就是勸說絕癥患者自殺。
——病人自殺竟然還要得到許可?
在今天看來,這是一種公權力越界的表現,但托馬斯?莫爾并不覺得這有任何不妥。
——引申出來的問題是:公權力的邊界到底在哪里,真的有什么一定之規嗎?此時此地的天經地義,會不會就是彼時彼地的離經叛道呢?更深一層的問題是:越是那些頭頂道德光環的社會藍圖,政府越是大包大攬型的,而越是那些道德無涉,甚至不道德的社會藍圖,政府越是無為而治型的。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誰會最后勝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