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讀書是孤獨的過程,是自我的心靈對話。
讀書真的有如此的神圣嗎?真的是這樣的傲嬌嗎?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觀點給不喜歡讀書的人一個享受生活的正面態度:“大部分人讀書與看電影電視打游戲一樣,是一種娛樂消遣的工具”
很顯然,讀書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讀書的樂趣也就只有喜歡讀書的人能體會到。
讀書首先要忍受的是孤獨,喜歡閱讀的人必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游山玩水,一個人體味異國風情。讀書讀的不僅僅是小說故事,小說所講述的故事不僅僅在于故事本身。就如魯迅用筆桿子鬧革命。小說本身是一個故事,但在故事背后亦或是社會現實,亦或是人性的探索。
讀書不在于讀書是否真的記住。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讀過一本很快就忘記了,如此的讀書意義何在?即使讀過的書會忘記,可是回想一遍讀書的過程。你會發現在讀書時的專注是自己最珍貴的禮物。讀書時是自我的對話,也是與作者的對話,是穿越時空的洽談。
在書中體會的不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還有書中所訴說的悲歡離合之情。就如追電視劇時,看到結尾,總會感慨一句“怎么會這樣”。深深的傷感之情,是對作品中情節的肯定。
讀書與電視劇具有一點相同之處--消遣娛樂。也有不同之處--讀書是自我主動輸入的過程,而看電視是被動輸入的過程,主動的輸入帶有主觀的思考,被動的輸入往往是被綁架的靈魂。
很顯然讀書就算是消遣也與游戲不同,就當下游戲而言,游戲都具有娛樂性,也就是脫離現實的虛擬性。比如很火的夢幻西游與英雄聯盟,都在不具有歷史現實和社會價值的基礎上所出品的游戲。
夢幻西游只需了解游戲模式就可根據時間和RMB來定義自己游戲中的能力。
英雄聯盟還是具有一定的競技性,隨著電競的發展,競技游戲越來越受玩家喜歡,這類游戲與體育競技唯一不同的是否有體力的付出,相同的是都需要團隊合作需要敏銳的競技能力,游戲天賦。如果說游戲與讀書相同,那么游戲首先應該具備與現實社會一致性。再者,游戲也并不能做到自我的心靈對話。不過游戲確實能讓人專注,只不過每次打完聯盟的你是否有所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
所以,讀書與追劇玩游戲不同。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長得丑的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信仰放在心里。
放假回家時擺好的一部分高中讀過的想在看一遍書。(本人初中的照片,真是不想再用軟件打馬賽克了,累累累)
還記得曾讀《紅與黑》時,感慨原來那時代的歐洲也是情婦盛行。這簡直就是一部武俠小說。到結尾時還為于連將死之人的惋惜。那是在想如果拍成中國電視劇,于連這種男一號是不會死的。小說與電視劇的不同就在于,小說并不具有那么多的偶然性。
《三個火槍手》在高中閱讀時僅僅用了兩天看完,那是高中的周末,周六周天全是自習,在學校閑來無事看看書。兩天時間閱讀一本好書,并不比兩天里做多少的數學練習題要差(畢竟也不會做)。火槍手也類似于武俠小說,正是這樣的文風,才能讓一個沒怎么讀過書的高中生在課堂上看的如此的入迷。達達尼爾故事的曲折穿插著歷史的線索,這不僅在讀小說,也在閱讀歷史。書籍就是這樣,總能讓你有所獲。高中的這個周末雖然沒有做練習題沒有跟同學說過幾句話,但我不并不孤獨。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這是放在床頭的讀物,晚上十點下了晚自習回到家,躺在床上手捧此書,必定讀上一倆個小時,因為這本書的文風偏陰冷,以至于當我想睡覺時躺在床上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作者所傳達的陰冷的虛幻(嚇得失眠了)。很喜歡一篇讀后感里句子:愿我們的人生都沒有驟然老去的片刻。也愿每個人都不失卻內心清潔的孤獨。
讀書就這么的簡單。僅僅是一中消遣的方式,可是我喜歡這樣的消遣。
當把《平凡的世界》消遣完后,給予我的是奮進的認知,是孫少平給予讀者的生活歷程的簡述。在這渺小的世間,多少的苦難才能給予平凡的人如此的歷練。孫少平精神世界的知音田曉霞,是多少讀者所想要的幻境。
讀書多了增加的是思想的深度,不否定有“悟性高的人,即使不讀書,也可以從生活領悟真知灼見”,如果悟性高的人也在閱讀呢?
可觀有名的人,哪個人的家不像圖書館一般。
王石說:“百戰之后要讀書”
馬云說:“智商是讀書讀出來的”
比爾蓋茨對話李彥宏時說:“突破人生局限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
讀書是自我的消遣,我喜歡一個人坐在圖書館讀一本好書,喜歡坐在湖邊望著一湖春水,讀一段文字,喜歡在綠柳成蔭的樹下都一首好詩,喜歡在旅途中帶一本小說。喜歡與陌生的人分享喜悅,喜歡與生活的驚喜碰撞,喜歡與生活為伴,喜歡享受生活。
我想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消遣,現在書店越來越少,網吧卻越來越多。
讀書僅僅與自己有關,我享受讀書的自我安慰,享受讀書時的專注,享受閱讀這種消遣方式,讀書與他人無關。
最后央視的公益廣告詞
與書相伴的每一分鐘都是對人生最好的獎賞
閱讀是讓真正的陽光住在心里
在書中不僅有眼前更有詩和遠方
在書中可以和優秀的人物為伴,思想共舞
要過日子也要放飛靈魂,讀書,與后者有關
閱讀讓內心強大,勇敢面對抉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