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律篇(例句都在書中)
1。何為四聲、平仄?
平聲是上平聲、下平聲二聲的總名;仄聲是上聲、去聲、入聲三聲的總名。
近體詩的格律,基本上是以每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平仄遞用。
例如: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在近體詩中,這種平仄總是交替遞用的規則,叫做相間律。
2。古代四聲和現代普通話四個聲調的對應關系是怎樣的?
古代平聲:到現代分化為上平聲和下平聲。
古代上聲:到現代其中有一部分化為去聲。
去聲:到現代仍是去聲。
入聲:到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山西及內蒙等省的方言里還保留有入聲。在中原及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的口語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在入聲消失的地區,古代的入聲逐漸演變到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之中去了。
3。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1)仄起仄收式:
仄仄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平平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平平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
(2)仄起平收式 :
只第一句改仄仄 仄平平,其余不變。
(3)平起仄收式:
平平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平平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4)平起平收式:
只第一句改平平 仄仄平,其余不變。
4。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
(2)平起仄收式:
只第一句改平平仄仄 平平仄,其余不變。
(3)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
(4)仄起仄收式:
只第一句改仄仄平平 平仄仄,其余不變。
5。何為相對律、相粘律?
? 所謂相對律:就是在一聯之中,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應該是相對的。
五律的“對”,嚴格地說,只有兩種形式: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入韻(也就是說,首句的末字必須是平聲),五律的首聯就成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嚴格來講也只有兩種形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入韻,七律的首聯就成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所謂相粘律:就是后一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一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具體地說,就是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與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第五句第二字的平仄與第四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第七句第二字的平仄與第六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 所謂雙換頭:就是律詩的八句,從其第三句起,構成兩句一換頭的形式,具體地說,以一首平起的律詩而言,截下它每句開頭兩字,其平仄的排列是這樣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任何一首五七言律詩,只要知道它第一句(首聯的岀句)的平仄,我們就可以根據相對律,推出它的對句(即第二句)的平仄,然后根據相粘律,推岀第三句(即頷聯的出句)的平仄,如此類推到第八句,整首詩的平仄也就岀來了。
詩句的平仄違反了相對律,叫做失對。違反了相粘律,叫做失粘。近體詩中失對、失粘的情況是很罕見的。
在平仄聲律上,就是一二句與三四句各自成對,只有相對,而沒有相粘,其實是仍然沿用齊梁聲律的作法。這類失粘的絕句,后人稱為“折腰格”。
6。五言律絕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1)仄起仄收式:
仄仄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平平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
(2)仄起平收式 :
只第一句改仄仄 仄平平,其余不變。
(3)平起仄收式:
平平 平仄仄,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
(4)平起平收式:
只第一句改平平 仄仄平,其余不變。
7。七言律絕的平仄格式有幾種?
(1)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
(2)仄起平收式:
只第一句改仄仄平平 仄仄平,其余不變。
(3)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
(4)平起平收式:
只第一句改平平仄仄 仄平平,其余不變。
8。為什么說“平平仄平仄”是一種特殊平仄格式?
? 一首詩中,本可使用“平平平仄仄”句型的時候,實際上使用了“平平仄平仄”句型,這在唐人的近體詩創作中是一種很普遍的情形。
? 相應地,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格式,也可以換作“仄仄平平仄平仄”。同樣,七言第一字必須是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9。何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七言律詩: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五言律詩: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10。何為犯狐平?
近體詩的韻腳柙平聲字是固定的。一句之中,如果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就是孤平,是詩家的大忌。
11。何為三平調?
? 句末三字的平仄為連著的三個平聲,稱為三平調。三平調是古體詩常見的平仄格式,近體詩應該極力避免。
? 三平調之外,末三字為“仄平仄”一種,也是古體詩常見的平仄,近體詩應該盡量避免。
12。何為拗、救?有幾種常見的拗、救方式?(高志宏筆)
? 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平仄不依照常規格式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所說的特殊的平仄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一種。
? 什么是“救”呢?就是在近體詩中,如果前面的一個字用“拗”,后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
(一)這是本句自救:在該用“平平仄仄平”格式的地方,第一字如果用仄聲(變成“仄平仄仄平”),如果不救,就犯孤平。為了避免犯狐平,在第三字?償一個平聲,變成仄平平仄平。
七言則由“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這是對句相救:在該用“仄仄平平仄”格式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者第三、四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償。這一聯的平仄就變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這是對句相救:在該用“仄仄平平仄”格式的地方,如果第三字用了仄聲,可以在對句的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這一聯的格式就變成了(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相應地,如果七言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五字補償一個平聲。
? 當然,在實際的創作中,往往是好幾種拗和救的情況一起岀現。
12。何為拗救?(方舒雅筆)
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作“拗”;平仄不依照常規格式的句子,叫做拗句。所謂“救”,就是補償。即如果前面的一個字用“拗”,后面還必須用“救”。常見的拗救法則有以下兩大類,共四種,分述如下:
(1) 本句自救
1. 五言:平平平仄仄
第三、四字的平仄可顛倒使用,即:平平仄平仄。這是本句自救的第一種情況。
七言:仄仄 平平平仄仄
若七言第五、六字的平仄顛倒,此時七言句的第一個字必須是“平”,即:平仄 平平仄平仄
2. 五言:平平仄仄平
若第一字的“平”改為了“仄”,需要采取自救,方法是將第三字的“仄”改為“平”,即: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 平平仄仄平
相應的,若七言第三字的“平”改為“仄”,同樣可采取自救,方法是將第五字的“仄”改為“平”,即:仄仄 仄平平仄平。不同的是,此時第一個字可平可仄 。
(2) 對句相救
1. 五言:仄仄平平仄
若第三字的“平”改為了“仄”,或是第三、四字的“平”同時改為“仄”,成為:仄仄仄平仄,或仄仄仄仄仄。
相救的辦法是在對句:平平仄仄平,將第三字的“仄”改為“平”,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其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一字仍然可平可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若第五字的“平”改為“仄”,或是第五、六字的“平”同時改為“仄”,成為:平平仄仄仄平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
相救的辦法也是在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將第五字的“仄”改為“平”,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其中,出句、對句的第一、三字可平可仄。
2. 五言:仄仄平平仄
若第四字的“平”改為了“仄”,成為:仄仄 平仄仄。
相救的辦法同上面一種,在對句:平平仄仄平,將第三字的“仄”改為“平”,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一字仍然可平可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若第六字的“平”改為“仄”, 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
相救的辦法也是在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將第五字的“仄”改為“平”,即:
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中,出句的第一、三、六字可平可仄,對句的第一、三字可平可仄。
二。用韻篇(例句都在書中)
1。何為押韻?
押韻,也稱協韻或葉(xie下平)韻。
每逢偶句(對句)句尾,都有一個同韻母的字:“樓”、“悠”、“洲”、“愁”。四個字的韻母分別是ou、iou、ou、ou。除去韻頭i,都是ou。像這樣,同韻母的字在偶句的句尾重復岀現的情況,就是押韻。這些在偶句的句尾重復岀現的同韻字母,稱為韻腳。第一個韻腳的出現,稱為起韻。有的詩歌,第一個韻腳出現在首句,稱為首句起韻。
2。《切韻》是怎么產生的?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是陸法言在罷官閑居一年之后在家編寫的。
隋文帝開皇(581-600)初年,陸法言的父親任太子洗馬,當時的著名學者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人到盧府聚會,討論音韻問題,希望解決前代韻書各自為論的紛亂狀態,建立一個能讓社會普遍接受的正音標準。
《切韻》成書之后,很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唐自開元,天寶以后,科舉考試中詩賦的用韻,以官方指定的《切韻》為標準。這是押韻以韻書為標準的開始。此后一直到晩清,詩歌等韻文押韻都是依照韻書,不專以口語為標準。
3。《廣韻》是怎么產生的?
宋代仍然以《切韻》為官韻。《切韻》在宋代有兩次大規模較大的修訂。一次是在宋太宗時。后來宋真宗又敕令陳彭年、丘雍等再度重修,大中祥符元年(1008)完成,更名為《大宋重修廣韻》,通稱《廣韻》。《廣韻》吸收了唐代各種修訂本的長處,是《切韻》系韻書的集大成之作。它收字多,共有韻字26194個,是《切韻》原本(根據唐人封演《聞見記》記載,共12158字)的兩倍還多。
《廣韻》頒布之后,它就成了《切韻》這一系韻書的唯一代表,前代韻書隨之漸次失傳。直到今天,《廣韻》還是中古韻書最重要的代表。
4。何為平水韻?
宋代劉淵(江北平水人)曾編過一部《壬子新刊禮部韻例》,分107韻,簡稱《新刊韻》,或稱平水韻。
明代指定平水韻為官韻,以106韻為準。后來清代沿承明代的作法,康熙年間所編兩部韻書《佩文韻府》和《佩文詩韻》及其后不少韻書,都是用106韻的分韻系統。
一般人所說的平水韻,指的就是劉淵所編的《新刊韻》,以及它所代表的分106韻的韻書。文人做詩用韻,也都是以平水韻為標準。所以當我們說到明清詩韻,指的也就是平水韻。當今的舊體詩創作,很大一部分作者遵用的,也還是平水韻。
5。近體詩怎么押韻?
近體詩一般只能押平聲韻,而且要求一韻到底。平水韻106韻中,平聲韻30韻分為上平聲、下平聲。
? 上平聲15韻: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 下平聲15韻: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這是因為七律第一句不是必須押韻的,所以它的韻腳不是很嚴格,除押本韻外,也可以用臨近的韻。
這種首句用韻的風氣,正是到了李商隱所在的晚唐時代才相當普遍,宋代更是成為一種風尚。
6。古體詩怎樣押韻?
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上的束縛,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歌。在押韻方面,古體詩也較近體詩自由,它既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用仄聲韻。但是在押仄聲韻的時候,要區分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而言,不同聲調是不可以通押的。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平聲30韻,這里我們主要對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作一簡單的介紹。
? 上聲29韻: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
? 去聲30韻: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願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箇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 入聲17韻: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輯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古體詩的用韻比近體詩要寬,可以一韻獨用;也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但必須是相鄰才能相通。
7。何為鄰韻通押?
古體詩不拘句數,可以長達幾十韻甚至上百韻。在寫作這樣的長篇古體詩時,要想一韻獨用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正好押的是窄韻,韻腳肯定是不夠的。這種情況下,鄰韻通押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那么,鄰韻是如何界定的呢?這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對韻的分類。
? 一般而言,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類目 平聲 上聲 去聲
一 東冬 董腫 送宋
二 江陽 講養 絳漾
三 支微齊 紙尾薺 寘未霽
四 魚虞 語麌 御遇
五 佳灰 蟹賄 泰卦隊
六 真文、元半 軫吻、阮半 震問、願半
七 寒刪先、元半 早潸銑、阮半 翰諫霰、願半
八 蕭肴豪 筱巧皓 嘯效號
九 歌 哿 箇
十 麻 馬 祃
十一 庚青 梗迥 敬徑
十二 蒸
十三 尤 有 宥
十四 侵 寢 沁
十五 覃鹽咸 感儉豏 勘艷陷
注:第六類和第七類可以通用。
?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藥 第三類:質物、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注:第三類和第四類可以通用。
由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在歸并為若干大類之后,仍舊獨用的韻一共有十五個,它們分別是:
平聲五韻:歌 麻 蒸 尤 侵
上聲四韻:哿 馬 有 寢
去聲四韻:箇 祃 宥 沁
入聲二韻:職 緝
其中上聲和去聲八個獨用的韻當中,上聲哿、馬、寢和去聲箇、祃、宥、沁在詩詞中都是罕用的,所以實際上常用的獨用之韻一共八個,它們是:
歌 麻 蒸 尤 侵 有 職 緝
? 也就是說,除了15個獨用的韻之外,其余的91個韻,一共被歸為36個小類,其中平聲10類,上聲10類,去聲10類,入聲6類,隸屬于同一類的韻互相為鄰韻,它們之間是可以通押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屬于同一類的上聲韻和去聲韻有時可以通押,但屬于同一類的平聲韻和仄聲韻是不能通押的,入聲字更不能與其它三聲通押。
8。古詩如何換韻?
近體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可以一韻到底(其中柏梁體必須一韻到底),也可換韻,并且換韻不限次數。
魏晉以來,五言古詩多不換韻,五言樂府多換韻。齊梁以來,古詩與樂府的體制有所混清,古詩也多換韻。時人稱為轉韻。
隱然成兩流。一韻到底者更為古樸,換韻者近于樂府歌行。韻換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兩句一換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至十幾句才換韻;可以連用幾個平聲韻,也可以連用幾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使用。
9。何為柏梁體?
據說漢武帝筑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每人一句,每句七言,句句用韻。后來把這種句句用韻的七言古詩稱為柏梁體。
10。歌行如何用韻?
歌行一般都是轉韻的,其用韻的要求比古詩還要寬。少至兩句一轉韻,多至數句一轉韻。而最常見的是四句一轉韻。
11。何為寬韻,何為窄韻?
韻有寬韻,有窄韻。
一個韻部包含的字數多,這個韻就是寬韻,如支韻、真韻、先韻、陽韻、庚韻、尤韻等;一個韻部包含的字數少,這個韻就叫窄韻,如江韻、佳韻、肴韻、覃韻、鹽韻、咸韻等。
寬韻、窄韻主要是指古體詩的用韻。
12。何為詞韻?
作詩需要按韻書規定的韻部押韻,最早是出于科舉考試的需要。詞岀于胡夷里巷,原是音樂歌詞,其押韻方面,并不像近體詩那樣有嚴格的韻部規定。
一般認為宋人填詞,并無固定的詞韻書籍。
大體上說,詞韻較詩韻為寬,跟古體詩的用韻比較接近。
清代最具影響的詞韻是戈載的《詞林正韻》。該書共三卷,列平、上、去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共十九部。
唐宋詞的押韻是比較自由的,并不都符合《詞林正韻》。今人填詞,押韻更加自由,大多數人都按新聲新韻來押。但是用專用入聲韻的詞調填詞時,還是應該遵守舊的聲韻規范的。
所以,今人填詞,還是使用《詞林正韻》為好。
13。如何理解舊韻與實際的語音系統不合的問題?何為新聲新韻?
押韻是一種自然的修辭現象。所有文學體裁,按照押韻與否,分成韻文與散文兩體。
但是傳統的詩詞是一種高度發展的韻文體裁,為了尋求一種超越現實中不同的語音體系之上的押韻規則,自南北朝后期以來,形成人為規定的押韻規則。
《切韻》就是這樣性質的一本韻書。這種押韻規則由實際的語音體系,傳統文學經典的用韻習慣、實際的押韻美感效果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構成。
由此而形成詩韻、詞韻、曲韻這樣幾個傳統詩詞曲寫作中的聲韻系統。應該說,它本身也是屬于詩詞藝術的重要形式因素之一。
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來說,上述傳統聲韻系統與其實際的語音感覺會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在現實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如果根據韻書來押韻,有時完全沒有協韻的感覺。因而局部來講,意味著失去押韻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傳統詩、詞、曲的寫作者,嘗試使用新聲新韻,從原則上說,是符合押韻的美學規律的。
就目前來說,還很難說有被各方面都承認,統一遵用的韻書。所以,在傳統的詩詞創作界,主流的做法還是遵守傳統的詩、詞、曲韻。
尤其創作近體詩,主要是遵用平水韻。即使是使用新聲新韻寫作詩詞,也要根據詩詞的傳統習慣與現代方言的實際存在這一情況,有所保守,如派入平聲的入聲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作為平聲使用的,尤其不能作為近體詩的韻腳使用。否則,對于略讀一些舊詩詞的人來說,就會破壞欣賞的美感。
三。對仗篇(例句都在書中)
1。詩詞中對仗的發展源流如何?
對仗,也就是對偶。
對扙古人又稱對屬,又稱儷辭。
造物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到了漢魏六朝時期,隨著文人詩的產生和發展,詩歌中的對仗藝術開始成熟。
在近體詩中,對仗成為律詩的必具要索,但近體詩中規定中間兩聯對仗,首尾兩聯原則上不用對仗,這其實也是革除齊梁體濫用對仗的弊病。
2。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一)字面相對。所謂字面相對,就是構成對仗的字詞意義相對或相反。
(二)詞性一致。所謂詞性一致,是指對仗的字詞的詞性要求一致。一般來說,名詞和名詞相對,動詞和動詞相對,形容詞和形容詞相對。
(三)另外,近體詩中的對仗,除了上述兩個要求之外,還有不能在對應的位置用同一字。
3。關于對仗的類型有哪些說法?
將對仗分言對、事對、反對、正對這四種類型。
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
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
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
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
唐上官儀曰:詩有六對:
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
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四曰雙聲對,黃槐綠柳是也,
五曰疊韻對,彷徨放曠是也,六曰雙擬對,春樹秋池是也。
又曰:詩有八對:
一曰的名對,“送酒東南去,迎琴西北來”是也。
二曰異類對,“風織池間樹,蟲穿草上文”是也。
三曰雙聲對,“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是也。
四曰疊韻對,“放蕩千般意,遷延一介心”是也。
五曰聯綿對,“殘河若帶, 初月如眉” 是也。
六曰雙擬對,“議月眉欺月,論花頰勝花”是也。
七曰回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
八曰隔句對,“相思復相憶,夜夜淚沾衣;空嘆復空泣,朝朝君未歸”。
但注意不要過于拘泥這些分類。
所以真正藝朮高妙,立意遠大的詩家,都不太講究這類理論。
4。何為工對?何為寬對?
工對即詞性完全相同的對仗。
不僅是名詞對,而且還包含顏色對,量詞和量詞相對,名詞和名詞相對,動詞對。是標準的工對。
工對以追求對仗的工整為目的。怎樣才算對得工整,在理解上還是有程度的差異的。古人還有的名對的說法,即將名詞又分為各種小類,天文、地理、山川、草木、鳥獸之類。要求不僅詞性相對,而且詞的小類也要相對。這樣的對仗要求很嚴格,其效果是造成形式上珠聯璧合、銖兩悉稱的美感,所謂精工之至。
可以說,在對仗的精工細密方面,李商隱和杜甫等人又有所發展。但是這只是對仗藝術的一個方向,并非所有對仗,都寫成這樣子。
像上舉例子中,“青天”對“翠柳”就不是的名對。因為“天”是天文類,“柳”是草木類。又如杜詩“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鼓角”與“星河”也不是一個詞類。并且“鼓角”是聯合詞組,“星河”是偏正詞組,結構上也有差異。但應該都是屬于工對的。
寬對的一個意思,就是詞類上面放得很寬,不是那么銖兩悉稱的感覺。
對仗藝術不只有工對一個方向,還有寬對的一種藝術處理。寬對有時能造成更多的變化之美,讓人感覺對仗可以層岀不窮。而且寬對能破除匠氣,在敘事達意方面也有妙用。
初學律詩的人,還是以求工對為主。寬對其實是更為純熟、變化多端的一種對仗藝術。在對仗藝術的處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對為主,宋人則多利用寬對來破匠氣。
總而言之,對仗的工與寬是相對而言的,與藝術的高低也不是一回事。總的來說,對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動、在穩雅中見變化這一大的原則。
5。何為流水對?
流水對又稱十字句對,十四字句對。
對仗中上下句的關系,一般來說是兩個相對的句子。
上下聯都是兩個意思完整的獨立的句子。流水對則是上下兩句的意思緊密相聯,光看一句,無法知道其全部意思,得兩句合在一起,意思才是完整的。
中間的兩聯,流水對的味道都很足。如只看“出句”而未看“對句”,意思還是不完整,必須兩句連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可見流水對的要點,在文字上嚴格遵照對仗修辭的前提下,又造成對仗兩句之間意思上的緊密聯系。這的確是要求更高的語言藝術,也造成更豐富的美感。
6。何為隔句對?
一般的對仗,是相鄰的句子兩兩成對;而所謂隔句對,則是在四句詩中,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
從形式上看,就像一個打開的扇面,所以又稱扇對。
近體詩中隔句對的使用,就受到駢文的影響,但不普遍,不必刻意追求。
7。何為當句對?
所謂當句對,即一聯詩不僅上下句是對仗,句子中也使用對仗的形式。又稱當句對為“就句對”。
8。何為借對?
借對,或稱假對。借對分為兩種,一種是借義,就是利用詞的多義性,通過該詞的某一義項與對句中相應的字詞構成對仗。
借對的另一種是借音對。所謂借音對,就是利用字詞之間的同音關系和相應的詞構成對仗。
9。近體詩使用對仗有哪幾種情況?
近體詩中,律詩必須用對仗,而且對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一般來說,除了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要求對仗的。對五律和七律來說,就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一般來說,一首律詩,只要頷聯和頸聯對仗就符合要求了。首聯或尾聯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以不對為多。如果尾聯或首聯也對仗,那么一首律詩中就有三聯都是對仗了。相對而言,首聯、頷聯和頸聯都對仗的例子還是較多的。
也有四聯全用對仗的。
也有極少的唐人律詩,四聯中完全不用對仗,但是平仄與起承轉合都符合律詩的要求,也被視為律詩。
10。何為偷春格?
律詩的通常格式,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但有一種特殊的格式,是頷聯不用對仗,首聯和頸聯對仗。初唐律詩中有不少名作,都采用了這種格式。
律詩中這種特殊的對仗格式,名曰偷春格。為什么叫偷春格呢?沈括《夢溪筆談》的解釋很形象:“次聯不拘對偶,疑非律詩,然起二句明系對舉,謂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
總的來說,這一格式在五律中是比較常見的,七律則罕見。
11。何為蜂腰格?
所謂蜂腰格,其實就是一首律詩中,只有頸聯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