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A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母親患有精神病,父親退殘走路不便,一家人主要靠撿破爛維持生計。他常常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走街串巷搜尋廢品,有時也去偷或搶別人的東西,但父母對他的行為熟視無睹。久而久之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習慣,如盜竊、故意傷人、敲詐勒索等。在學校中無視校紀班規,擾亂課堂秩序,欺負同學,偷老師飯卡。在老師嚴厲的教育下,他的不良行為雖有所收斂,但效果微乎其微,依然盜竊,故意傷害他人。
學生B喜歡欺負同學,玩惡作劇,上課大聲喧嘩,老師和他斗智斗勇,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把他座位調到角落不影響其他學生。于是第二天那學生媽媽就找到學校大鬧一場,說學校歧視孩子,要鬧到教育局去,要找媒體曝光。
在學校中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多,為什么他們會成為問題學生,會被貼上不良少年的標簽,我想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現在很多家長自己的子女教育不好,寄期望于老師,老師也是回天乏力的。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一個問題學生,他所處的原生家庭肯定是充滿問題。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家庭教育環境很重要
1920年9月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美國牧師辛格發現兩個“狼孩”,小的兩歲,不久就死去了;大的約八歲,取名卡瑪拉。這兩個“狼孩”從狼窩里救出來的時候,她們的行為習慣和狼一樣,白天睡覺,夜晚嚎叫,爬著走路,用手抓食。他們怕水,怕火,從不洗澡。在辛格的悉心照料和教育下,卡瑪拉花了兩年才學會站立,4年學會6個單詞,6年學會直立行走,7年學會45個單詞,并學會了用碗吃飯和用杯子喝水,到卡瑪拉17歲去世時,她的智力僅僅相當于4歲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
這兩個孩子從小和狼生活在一起,錯過最佳教育時期,習性和狼很相似,很難被人類的文明教化。所以,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你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締造者是父母,父母言傳身教的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是無知的,就會控制和奴役孩子,以惡的方式傳遞惡,以愚蠢的方式傳遞愚蠢。那么孩子一開始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掉鏈子。
父母是智慧的,就會以仁義禮善熏陶孩子,就會給孩子尊重和自由。發現他的優點,欣賞他的特質,以很好的教養感染孩子,那么,他就會比同齡人更加出眾。這樣的父母所教育的孩子,縱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這樣的父母所教育的孩子就算成不了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英雄,起碼也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家庭教育輕描淡寫,學校教育只會力不從心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與他們無關。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思想,其實孩子的教育關鍵在家庭教育。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培養孩子習慣的主陣地是家庭。
在我所帶的班級中有很多學困生,這些學生不僅不認真學習還影響別人,常常玩手機、打游戲、不交作業、遲到,對學習毫無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和這些學生的家長交流后發現,有些家長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是親力親為,全攬包辦,給孩子培養了一個壞習慣“懶”;有些家長不文明的語言,打牌、玩游戲、睡懶覺、隨地吐啖等不良習慣,使自己的孩子也沾染了這些不良的習慣。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不良的習慣不僅沒有消退,反而不斷的強化,最后根深蒂固。這些不良的習慣再蔓延到學習上,這些學生就變成了學困生,學渣。
養成一個壞習慣容易,然而改掉一個壞習慣很難,家長起初不重視糾正孩子的壞習慣,放任自流,最終根深蒂固。學校老師想改掉孩子壞習慣,最終發現自己的努力是那么的蒼白無力。即使在學校中孩子習慣得到了正強化,在家庭沒有良好教育環境也會消退,最終,使老師對孩子好習慣培養所付出的努力前功盡棄。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對家庭教育輕描淡寫,老師即使有洪荒之力,也難拯救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