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的最扎心的段子:
父親75歲了。一天,窗外飛來只烏鴉。他問:“這是啥?”兒子說:“烏鴉。”過了一會,父親又問,兒子吼起來:“說了是烏鴉,你怎么回事啊! ”
有一天,兒子翻到50年前父親的日記:“兒子三歲了,他指著公園里的烏鴉問我:‘這是什么?’我告訴他,是烏鴉。他又問,我又回答,他問了11次,我答了11次。兒子好可愛啊。”
我不知道別人看到這個,會想到什么。
是父親和兒子的不同態度?感嘆父愛偉大而子女不知反哺?還是聯想到自己也曾如此而感覺到羞愧?抑或是像我一樣,覺得父親是出現了老年癡呆的癥狀應該去醫院做正規檢查?
我們關注的點永遠都是自己感興趣的。
能打動你,能觸痛你的事情永遠都是內心的脆弱。
有一天,當我從老年公寓回到家的時候,兒子跑過來問我:媽媽,我隨機和你說一些詞語,你看看能記住嗎?我很配合的和他完成了實驗。
正巧那一天是醫院帶的實習生去老年公寓實習,我現場觀摩了實習醫生對老人的完整的診斷過程。我答完兒子的問題,對他說:兒子,當我有一天記不住一些你認為我應該記住的事情的時候,請你不要嫌棄我,你要帶媽媽去醫院檢查。因為我可能已經患病了,但是我自己不知道。
兒子點頭,問我:媽媽,為什么你不知道自己生病?
我說:因為有一種病,是在大腦。大腦年齡太大,也會生病,到時候它就沒有能力告訴我們它生病了。
我們會接受父母年齡的增加,身體的老化,卻從來未曾想過要改變“父母會一直無所不能”的認知。
說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好,說是慣性思維也好,還是因為我們假設父母一直不會變也好,或者是我們不愿意接受現實也好,有這樣的假設與認知,表現在行動上,我們就會像小時候一樣,一直索取,讓父母做這做那,還感覺理所當然。
昨天晚上忘了因為啥了,父親感慨了一句:我都快70了。
我瞬間有點兒蒙:啥?老爸都快70了?為什么在我的印象里,爸爸還是那個走起路來風風火火,耍起拳來虎虎生風,身板像他搬過的數不清的石頭一樣棒的人呢?
父親每天要吃的藥,只要沒看到,對我來說,就像是不存在一樣。
“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這是村上春樹的一句話。
父母也不是慢慢變老的,他們也是一瞬間變老的。
這個瞬間,就在你意識到“父母老了”的瞬間。
意識到這一點,我覺得辛酸又甜蜜。辛酸的是父母已經變老的事實,甜蜜的是我還可以伴他們老去。
當你老了,希望你還是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