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九銀十,又是一年招聘旺季。人力資源市場上永遠不乏躍躍欲試的各類求職者,有存量的職場人士,當然還有不得不提的每年新畢業涌入社會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據說今年國內新增就業的大學生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萬人。這個數字也僅限于國內,若再加上部分留學歸國人員,想必即將到來的又是一場血雨腥風的職場廝殺季。
迎著寒露節氣后的一場降雨,北京出現了雙節后的大幅度降溫天氣。也正是在這樣的天氣中,我的一位從法國今年剛畢業的小弟,自行拖著兩個沉重的行李箱,踏上了從老家山東北上的高鐵。國慶節期間,他發來求職簡歷讓我幫他修改,在職場已經摸爬滾打了多年的我,在看到一份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簡歷時,卻心生歡喜。一個應屆畢業生,缺乏實踐已是既定的事實,但有的卻是年輕人身上的那股沖勁、希望和滿滿的正能量。
(二)
遙想半月前去機場接機時,我問他關于未來就業的打算。起初他只說父母的希望——希望他可以在老家找一個國企的工作,穩穩定定踏踏實實的過一生。緊接著我追問他自己的想法,他也支支吾吾沒有一個明確的回答。除去父母的建議,再就是來自身邊已經工作了的朋友。末了,他問了我一句“我該如何選擇”。這個問題如果換作是五年前的自己,或許我依舊會毫不猶豫的建議他可以來到大城市發展,而今我卻冷靜理性地和他一起全面地分析了各種選擇的利弊和未來將要面臨的可能的選擇,最終決定權還要在留給他自己。
如今他勇敢的來了。我想,這期間他可能和父母溝通多次,或許還未達成共識;他也可能半夜失眠和焦慮,為了未知的未來和一個幾乎陌生的城市;他會考慮生活環境的極大落差,從巴黎那么閑散的氛圍到滿是拼搏感擁堵感人流攢動的北京。可是,我也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些決定時并不是基于深思熟慮,而正是懷著那種懸崖峭壁不回頭的堅定,才度過了內心的那道坎兒,從此走向未來。其實,與其說困難來自外界,不如說來自于個人內心的恐懼感;與其說選擇困難使我們焦慮,不如說正是猶豫不決才造成了我們最大的內耗。
(三)
看到他,回想自己這一路走來。同樣的黃金月份,同樣在巴黎戴高樂機場直飛北京,同樣踏上回家的路,同樣拖著沉重的行李箱和還未痊愈的重感冒的身體,同樣面臨著剛到北京舉目無親的現實。那時,剛回國的我寄宿在社科院念在職研究生學歷的閨蜜的宿舍里,隔三差五乘坐單程近兩個小時的地鐵趕往面試的地點,從國貿到軟件園,從西北四環到南四環,一天中趕往不同的面試地點,連午飯都是在路上匆匆解決,面試結束再乘坐返程的地鐵回到社科院。那時候最大的感覺不是身體的勞累,而是感覺北京這個城市太大了,在蕓蕓眾生中的我卻如此渺小。現在想來,那是我人生中閃耀著奪目光輝的一段歲月,它的閃光點不在于那一份份經過努力贏得的Offer,而是在那段時光中我看到了一個無所畏懼的自己。
一路走來,曾無數次質疑過自己;面對挫折時,也曾否定過自己,但一直以來內心總有一個壓倒性的聲音在發聲——你或許不是最完美的的,但肯定沒有自己以為的那么糟。于是,擦干淚眼,仰起頭,總結失敗的經驗,重新來過。把生命的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來過,即使失敗了,也無悔,更無憾。
于是,我看到了生命給我的饋贈,或以鮮花,或以掌聲,或以愛情,或以所謂的成功。面對這些曾在年輕時懷有艷羨的目光心心念念想追求的光環和滿足感,我將自己站在遠處旁觀——曾以為會有的激動和雀躍,而如今在得到后卻是一片靜逸。也就在那一刻,心終于可以放飛了,它自由了,耳邊響起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過的那句名言“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我想康德先生只說了前半句,后半句應該是——在走你想走的那條路之前,你需要把腳下這條并不愿走的路走好。
?(四)
激情有時,動蕩有時,但生命更多的節奏是平穩。生活逐漸趨于正軌,每天往返于公司和家兩點一線間,歲月使我對生活的認知更加務實。我開始反思自己當年執意北上的決心,直到今天我有了肯定的答案——大城市的魅力,不是高樓,不是那些霓虹,而是這里有各色人等,他們已經把我們想要的,不想要的生活過給你看,你可以比較,可以欣賞,可以靠近,可以評判,你更有機會去親身嘗試一下,看是否如己所愿。
其實,大城市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是一個讓你成功的地方,而卻是那個更為深深的發現,遇見自己的地方。這份發現和遇見,大都和使命,和愛好,和愿望相關。而這正是人生的要義。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在年輕的時候,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有時候,就是因為那么一點點的使命,變成了情結,變成了習慣,變成了選擇,變成了自覺,變成了我們的人生。
繼續奮斗吧,趁我們還年輕;繼續筑夢吧,趁我們還能在一起并肩向前。
-END-
關于作者:蓋洛普全球認證優勢教練,生涯規劃師&講師,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在讀),法國里爾商學院MBA,外企HR,國內多家職業發展平臺簽約導師和顧問,簡書、知乎、豆瓣、壹心理平臺優質創作者,助力個體及組織生涯規劃與心智成長。
公眾號ID:生涯規劃與心智成長(EmilyDONG_2016)
知乎、簡書、豆瓣、壹心理ID:Emily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