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偶然發現自己被三個微信好友屏蔽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對探究這背后的心理機制產生莫大的興趣,像進入一部推理懸疑劇。又因為和這三個人并不相熟,還沒推理三秒鐘,就給忘了這檔事,去忙別的了。
記得早前有人群發消息來試探對方是不是屏蔽或拉黑了自己,不知道是真的能揪出兇手還是惡搞,反正我沒試過,因為覺得沒必要啊。
但是有時偶然點到好友的主頁,看到那道赤果果的白線,還是會回應(默默地拉黑,還會想對方為什么不直接把我拉黑呢,一道白線赫然矗立在那,還指望大家交流什么呢),不然對不起人家另眼相看一場。
我的第一反應是:還搞得我多想看你的朋友圈似的,如果我那么在意你,怎么會到現在才發現好久沒有你的消息。
然后呢,我再想想這些人對我有損失嗎?完全沒有。我都記不起他們分享過什么有價值的信息,我指的是對我來說有價值,也許對別人有吧,那是他們的事。既然大家都不是一路人,彼此不被需要,完全可以開心地說88。本來就是偶然的工作需要或社交場合加的好友,實際不是好友,頂多算一個認識的聯系人,還不是熟人。
我又回想起自己曾經屏蔽過一位女老板,她人挺好的,但是特別忙,而且和我們不是一個圈子的,感覺自己發的東西會對對方形成打擾,她也不會關注那些內容,就白線了。然后想到她其實根本不知道,或者看到白線也不在意,就釋然了。這事對我構成的幾分鐘困擾,讓我以后都不再對別人白線了。
再后來微信變聰明,有了分組可見,這下皆大歡喜。每個人都活在別人的分組可見里,但又看不到白線,不會那么暴露俗人的小心眼和不能忍,誰叫古話說“眼前為實”呢。
分組可見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工作相關,有些是工作無關不方便,有些是心里嫌棄,有些是內心妒忌……總之都是人性的弱點。
別人不讓我們看到的東西,其實我們未必想知道。同理,我們對別人也一樣。只不過是各種角度和各種親疏在拉扯。
社交媒體就像一面照妖鏡,留下的都是真愛,流走的都是路人。我們也是通過社交媒體才發現自己和別人哪些方面像人,哪些方面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