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 "和"毅力"或許不該存在在你的腦海里。
一,WHAT
觀點:若是某件事兒你覺得需要努力,需要堅持才行,那這事兒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注定做不成了。
二、WHY
因為,需要努力、需要堅持,說明你的骨子里不愿意做。
"骨子里"是什么?
是我們的底層反應,來自于內腦與脊髓連接處,即大腦深處。
FACT:我們的大腦有遺忘痛苦的功能。表現在越是痛苦的事情,大腦遺忘越快。
舉例,例如學習,如果你賦予學習痛苦的感受,那么大腦就會察覺痛苦,發現來源是學習,就會抹去學習的記憶,所以你也就會遺忘你的學習過的東西。
所以建議大家,想要不被抹去,首先就不要給自己"痛苦"的暗示。
這里我也想到了經常警方問詢受害人受害經過的時候,受害人往往會情緒失控,那是他們想抹去的記憶,卻又被喚醒,多了一次痛苦感受,自然會受不了。可能警方問詢,需要引導到一個不那么痛苦的境地,讓被害人多提供一些客觀的指標,比如時間,地點,遇到的周圍環境,當時天氣等等會讓被害人慢慢回憶的不是痛苦標簽的記憶,那可能更多的會提供證詞。
三、HOW
那么該采取什么策略來避免"堅持 "呢 ?
1,無論做什么事情,在開始之前, 都要想盡一切辦法為這件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甚至多重重大的意義。
例如,笑來老師講到寫文章對于他來說,賦予賺錢的意義不大,而把寫文章(比如"得到"專欄 )的稅后收入捐出去給大學生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這樣就更有意義也能提起他的很大興趣,算下來每字一百元,20個字就兩千元可以資助一個大學生。所以對于笑來老師來說,一旦決定做什么事情,是用不著努力堅持的。因為做就有快感,根本聽不下來。
而且有個理念——
一念一世界,就是你想到的想要去做的,就是自己去構建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你會主動去做,一直做下去。
另外,學好學會一門技能帶來的則是重生的快感,因為你多了一個維度了解世界。
說到賦予意義,這里有一個誤區:不是關注點從堅持轉移 ,放在其他地方,而是要找到當下對自己最重要的意義并且把它均攤到每天的任務上。找到那個做起來很爽的意義,沒有堅持,也沒有意義。
2,想盡一切辦法為"沒有她的存在"賦予很多負面意義。
就是如果我不做這件事情,我就會失去什么什么。在這一點上,有個拖延癥的治療方法就是,用deadline 來治愈拖延。方法就是 到了截止日期如果還沒有做,那么這件事就沒法再做了。
你可以拿一張紙來羅列 ,還可以展開想象,把可以想象出來的細節栩栩如生的寫下來。
例如,留言,如果你不留言,你就會失去一個每天鍛煉鍛煉00字的機會,也就是一周1000+字的閱讀筆記也沒有,進而一年52篇 文章的寫作業就沒有了。這樣你的操作系統升級的機會就會喪失掉,能用文字明確表達觀點的機會也就沒有了。所以你想鍛煉寫作,很好的一個 平臺一個機會就失去了。
3 ,社交
因為社交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
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擁有某項技能的人及人群,盡量與他們共度大量的時間,如果沒辦法一對一交流 ,起碼也要時刻關注他們。
這樣你會對某項技能習以為常,同它建立起連接的意識。
四 、自我問答:
其實自我認為,如果一件事情你要開始去做,都是有一定的收益的,你當然會愿意去收獲這個 ,也自然會去做。而做著做著 你總會有一些問題出現,卡住你讓你無法前行,這時候 你需要怎么辦?有時候不是沒辦法堅持, 沒有毅力想要放棄,而是可能你就卡在一個地方前進不了了。那你怎么辦?
這個問題, 看目標了。如果我的目標是確定的,我會想方設法來解決,找導師、找師傅、找資源來解決。同時過程中可能有信心的喪失、情緒的波動,我也會重新明確目標,指明前進方向,樹立信心,通過小的勝利恢復信心。
總結來說,順風順水的時候不需要談堅持,遇到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堅持也不一定管用,因為你用同樣的方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個概率大嗎?或許時機不對,你需要堅持你的方法。但是多數人還是會懷疑,進而改變策略來另一種方法嘗試。所以堅持和毅力,不是解決問題的鑰匙,而是你一直在做,不放棄的話,會等到問題解決。你如果放棄,就放棄了問題解決后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