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62 2016-6-6
探險者與蝴蝶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后不久,發現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些美麗的精靈。但數日后再去,卻發現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環境也許更適宜吧,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題目自擬;③除詩歌外,文字體選;④不少于800字。
S點評:我認為蝴蝶在山洞里宅太久了,適應不了環境的變化。
思路:
適應不了環境變化的蝴蝶,是因為它們在舒適區泡久了。
但是它們仍然有改變的可能:因為燭光并沒有立刻嚇跑它們。說明它們對光源還是有一定的抵抗力。
如果要讓它們回到陽光下(假設它們愿意吧),就可以一點點的增加亮光的強度,讓它們慢慢適應即可。
別呆在舒適區
我和同事這倆天都比較忙:我忙著規劃這一周的微信稿和微博;同事忙著上傳APP內容。
相比之下,他的工作是重復而簡單的:圖片文字都是現成的,只需要反復不停地上傳;我的工作則需要根據時間節點、領導的意圖和讀者的傾向來規劃,找素材、排版,提交領導審核;常常需要從一團亂麻的思緒中理出頭緒。
起初,我有些羨慕同事:他的工作單純而又輕松,不像我,每天抓耳撓腮找靈感找素材,最后做出一個范本,被領導一句話就否決了。
但后來,我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句話:不要呆在舒適區!
永遠不擔心出錯的舒適區
做重復的工作,會讓人覺得簡單而不容易出錯,雖然乏味,卻給人“安全感”。
說起來,缺乏安全感的人,都不敢冒太大的險、不敢嘗試太多的新事物。
這在那些富有冒險精神的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你怎么就忍得下去?
挑戰:走出舒適區
嗯,我就是喜歡這種“重復性”的工作。每天按照同樣的套路、做同樣的事;去同樣的餐廳吃同樣的快餐;坐同樣路線的車回家;周末去同一個地方喝咖啡(連位置都不變),咖啡廳幾屆店長都認識我這個怪人了。
但我的工作偏偏不是“重復性”的,每周都會有新花樣、每周領導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所以這一度讓我覺得苦惱:好不容易找到流程了,您又要我變個花樣!
為了適應工作,我為此也做了一些改變,和自己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作對。
比如:時不時的換一個地方、嘗試一下別的快餐;比如:周末去一條陌生的街道散步;如果哪天家里沒人,我就打亂行程安排,選擇晚餐時間出去逛書店......
因為我覺得,當我們做一件事(吃飯、穿衣、周末的安排),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套路,那就說明我們已經為自己構建了一個“舒適區”;而我的做法,就是要試試打亂自己的節奏、增加一些未知的冒險。
不適帶來的焦慮
就像在黑暗洞穴里呆久了的蝴蝶,哪怕一絲微光都會讓它們感覺不適。
在舒適區呆久了,又會缺乏適應力,環境稍微有點兒變化,就想逃離。
久而久之,就容易被淘汰。
因為環境永遠都在變化中。
如何走出舒適區
對洞穴里的蝴蝶來說,黑暗是它們的舒適區;突然來到陽光下,它們會死去的。
但它們卻可以選擇一點點的適應變化:從適應微弱的燭光、到適應夕陽的余暉,再慢慢地走到陽光下。那么,它們的生命力將比那些只能適應黑暗的同類,要強很多倍。
適應是一個過程。
久居黑暗的眼睛,突然被強光照射,會有失明的危險;它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才能完全接受新環境。
但這個過程,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是一條上升的斜線;它更像是股票的曲線,時而高漲,時而退步。
正如我們日復一日地堅持一些事情,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不進反退;這是正常的,如果我們從更廣闊的時間跨度來看,我們仍然在進步。
所以,我雖然羨慕同事的簡單工作,但明天還是得打起精神,繼續虐我的微信稿子。
因為我告訴自己:別呆在舒適區。
宇楓
2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