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與生殖是所有物種的終極追求,熱量是生存的基礎,攝食本質上就是攝取熱量。
對于恒溫動物來講,如何協調產熱與散熱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熱量的產生與體積的大小,運動的強度,運動的時間,周邊的溫度等原因有關,而熱量的散發與表面積的大小,毛發的密度,汗腺的結構等因素有關,因此不同的物種參與了不同的產熱散熱方式,如大象脫去了毛發并在耳朵后長出眾多汗腺,獅子豹子等減少高強度運動時間,貓老鼠選擇夜間活動。但幾乎所有恒溫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無法長距離奔襲,這嚴重限制了它們的生存半徑,物種可持續性較差。
而人類確很好的處理了產熱與散熱之間的關系,直立行走降低了熱量的消耗,但增加了生存半徑,脫去毛發,長出發達的汗腺又可以散發大量的熱量,這些生理構造決定了人類可以長距離奔襲,在其它動物累死或熱死的情況下,人類相安無事,這就增加了熱量來源,形成了極佳的產熱散熱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