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帶著鐐銬的舞蹈。”
近來這句所謂的人生“金句”火爆網絡,一直無法完全認同這句話,直到我遇見了這部電影《岡仁波齊》。
影片簡述
故事講述的是: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
恰逢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的其他村民也紛紛加入了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他們是:即將臨盆的孕婦、七十二高齡的爺爺、年幼的女孩扎扎、因殺生太多而忐忑的屠夫……
一行十一個人帶著信仰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慢電影”出細活
不同于近日票房火爆的愛國大片《戰狼》,節奏鮮明、抓人眼球、讓觀眾浸入情緒高漲的海洋,《岡仁波齊》很是簡單甚至有些冗長單薄,只致力于刻畫一路上朝圣隊伍的前行。
318國道3570公里……318國道3773公里……318國道4504公里……似是僅有數字的遞增,卻不曾想象是怎樣的跪拜、叩頭……鮮少的背景音樂,都是朝圣時手板敲擊的聲音以及眾生誦經聲竄入耳膜。
影片簡單卻不乏溫情滿滿的小細節:
朝圣沒有年齡界限
母親懷抱著女兒磕頭好磕頭長見識的思想,帶著九歲的女兒扎扎上路了,扎扎在風中稍做停留又很快跪拜叩首。
楊培爺爺在朝圣路上過世了并且在神山岡仁波齊進行了天葬,眾人都謂其得到了善終,或許能夠恍然大悟,他們在尋求著什么:回饋感恩上天賜予的生命。這是一個足夠堅定而充盈飽滿的內心,才能換取的平衡和安寧。
忠于自我的虔誠
路上偶遇車不可駛動,幾個男人幫忙推車,在送拖拉機到山頂上后,這幾個男子又回到此前推車的起點,一步一拜地補全了因推車而“錯過”的路程,在藏地佛教的傳統里,路沒有磕頭走過便不算虔誠。即使沒有人會責備主人公們因推車少磕的那段路,但他們在信仰方面,從未想過耍一點小聰明……
眾生皆平等
屠夫在跪拜的時候等待一只甲蟲正慢悠悠地過馬路;老婦人寧可自己拉車舍不得毛驢受苦,還說要在祈禱時要來一撮驢的毛為其祈禱。這部影片中,眾生皆平等,動物并非劣等生物,尊重愛護一切生命是一大主題。
人生千萬種 信仰各不同
有人說,這種大風大雨都不停止的,才配稱為至高無上的信仰;而我們現代都市中工作生活的都是心靈蒙灰的行尸走肉。
還有人說,他們在朝圣路叩拜的時候是否考慮過這318國道是誰修建的,這種所謂的朝拜是愚昧無知浪費時間的行為,畢竟跪拜佛主不能為你修路。
我一度陷入沉思: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一剎頓悟:人生千萬種,信仰各不同。
在大雪中不曾停止的朝圣者,歷經千辛萬苦也要到達,去找尋生命的真諦,去獲取內心的富足與平靜,是一種信仰;
而在鋼鐵森林里,奔走勞累,為所愛之人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去包容這個世界的不同,也是一種信仰;
熱愛生活、努力工作也是一種自我的朝圣,與跪拜叩首并沒有高尚低賤之分,都是支撐起你人生之帆的桅桿,沒有對錯,沒有高低,只有不同。
“人生就是帶著鐐銬的舞蹈。”限制著你的自由,讓你患得患失的,往往也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譬如,你的信仰,讓你在朝圣路上身體疲乏,讓你在大城市里身心俱疲,但不得不承認,是它讓你行走時更堅定,選擇時不迷茫。
若是懷揣著信仰的舞蹈,即使束縛著自由,也請你一往無前。
你的樣子決定你世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