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歐洲人拍的二戰電影《開戰日》,以一個自行車排為小視角講述了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丹麥王國的過程(自行車對抗裝甲車,是不是波蘭騎兵砍坦克即視感),即二戰著名的4小時抵抗事件。電影中整個過程沒有大起大落,一如其所講述的國家一樣,主要有三個場景構成:德軍正式進攻前、首次接觸與撤退、城市守衛戰。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消息,我們要保持高度戒備,這是首相的評估。動員丹麥人,可以看作是一種對抗,使局勢惡化。
德軍已經在邊境集結,丹麥高層認為只要德國人沒有越過邊境線,就不是侵略,這可以認為是實力懸殊的小國面對大國的僥幸心態。即便如此,對方在你家門口集結,就算不是準備侵略,也是挑釁,好歹得回應吧,具體參見歷年韓朝邊境互相挑釁活動。此時丹麥高層卻以擔心局勢惡化,決定不派遣軍隊進入前線布防,好家伙,這是準備拱手相讓啊。對于丹麥人的這一厚禮,德國人當然不會拘禮,集結完畢,越過邊境……此時,我們的主角(簡稱少尉)所在的自行車排才和摩托車排匆忙趕赴前線抵抗。
我撤退。我們撤退!
本片雖然格局小,但細節處理很棒,從戰斗方法、制服、槍支武器,都做到了二戰丹麥軍隊的真實還原。摩托車排率先與德軍接觸,在少尉一行尚未達到制定陣地時,摩托車排已經往回撤了,被告知應該往回撤退,但是指揮官執意在原地設立防御陣地。在巨大的武器差異前,技巧是很難取得優勢的,況且德國陸軍向來以軍事素質著稱。很快,少尉便不得不面臨撤退的境地。他們躲進了樹林里的一座小房屋里,房屋的女主人勸他們就躲在家里,這樣才能讓這些年輕士兵活下來,接下來的一句話,反映了丹麥大部分民眾的真實想法,“20年前這里是德國的,現在這里是丹麥的,也許我應該感到慚愧,但這對我來說,并不意味著什么”。少尉本著軍人的職業素養拒絕了女主人的好意,“但這對我意味著很多”。
結束了。結束了!
面對德軍的鋼鐵洪流,丹麥軍隊毫無還手之力,少尉的士兵受傷急需救治,其他士兵等待著他的命令,而他,沒有任何辦法能拯救他的士兵,拯救丹麥軍人的榮譽……
俘虜他們的是德軍170步兵師,乘車前往俘虜營地前,一位德軍中尉上前詢問,“你們為什么抵抗這么久的時間?”少尉沒明白,“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都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你們的政府已經投降了。”沉默……“你們不知道嗎?”我們多久前投降的?”“幾個小時以前。”
小國的不幸OR幸運?
由于丹麥的迅速投降,而且丹麥人與德國人互相就有著好感,德軍占領丹麥后直至結束,丹麥領土上不僅發生大肆破壞、屠殺等事件,而且還被通知獲得了較大的自主權,相對于其他被占領國家,無疑是一樁幸事。但丹麥人也沒有放棄抵抗,他們一直秘密組織地下活動法反抗德國。況且丹麥高層的這一決定是理智的,沒有必要葬送丹麥年輕人的寶貴生命,因為抵抗成功是不可能事件。同樣的決定,如果是前蘇聯,那就完全不同了。
影片最后,丹麥老兵的回憶中有一人是這么說的,“我爸爸這樣說的,‘我寧愿聽到,你投降,不是你沒有戰斗過’。”
人是生而自由的,為了政客的利益而葬送萬千年輕人的生命是可恥的,一個國家最強大的有生力量是它的全體國民,希望世界長期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