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玲子是我的表妹。
她大學學的是越南語。臨畢業之際,有兩家企業向她伸出了橄欖枝:一家是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制造型企業,提供的職位是駐越南辦事處的總務專員;另一家企業是家喻戶曉的跨國公司,給她的offer是越南語翻譯。
兩家企業的薪水待遇差不多,區別是前者需要常駐越南,后者不需要外派,工作地點固定在國內總部辦公室。
于是,家里人都希望她選后者。她的母上大人,我的舅媽,是這樣說的:“女孩子家家的,去那么遠做什么?人生地不熟的,遇到事都沒人搭把手,得吃多少苦?!”
但她最后選擇了常駐越南,并且合同一簽就是三年。
02
知道了這個“噩耗”之后,舅媽真是肝腸寸斷,夫妻倆苦勸半天無效后,開始發動全家族的三姑六婆們,輪番對表妹進行軟硬兼施的“全方位轟炸”,卻始終無法撼動表妹一絲一毫。
因我自小與表妹親厚,最后舅媽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但我了解表妹,深知她的執拗個性;況且我也認同她的選擇,覺得既然學了外語,如果有機會到以這個語種為母語的國度去感受、歷練一段時間,何嘗不是一個提升自己的好機會?
不過為了給舅媽一個交代,我還是特意約了表妹出來吃飯,把家里人的想法又給她說了一遍。最后我對她說:“家里當然是為你好。但是我個人是支持你這個決定的。只是你去之前要做好心理準備,到了越南就沒家里這么舒服了,難免會吃些苦……”
表妹對我一笑,說:“我爸我媽從小老跟我念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現在只不過出個國,大家就怕我吃苦了,也是醉了……況且我也想過這個問題,剛過去肯定會苦一點,但在那邊鍛煉的機會也多。我都想好了,如果去了越南,發現那邊不如我想象中那么好,我也不過咬牙堅持三年,以后靠著這份經歷,回來也不愁沒有好的工作……但是我要是直接就不去,在國內能有多大長進?我怕以后自己會后悔……”
于是,表妹義無反顧奔赴異國他鄉,一干就是三年。
03
第一年春節她飛回來時,人黑了瘦了,把家里人心疼得不行。而我也在與她的閑聊中,聽到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比如她一個人在越南街頭辦業務時,被騎著摩托車從身后擦身而過的飛賊搶走了隨身包包,她整個人也在撕扯時被強大的慣性帶倒在地,摔得鼻青臉腫;比如中秋節時整個辦事處就剩她一個異鄉人獨自加班,晚上還因吃了不衛生的街頭快餐而惹來急性腸胃炎,一整晚上吐下瀉個不停……
聽著她輕描淡寫地說著這些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苦難,我忍不住瞠目結舌,說:“要是不行就回來吧,這也太苦了……”
表妹沉默了一會,對我眨了眨眼睛說:“這些都是剛去那會兒的事了,現在什么都熟悉了就好很多了,而且這份工作我覺得還挺有挑戰性的呢!”
后來,表妹真的在越南干了三年。合同期到了之后,表妹沒有再續簽,她帶著這幾年在越南歷練出來的干練氣息,還有一個在越南認識的、感情甚篤的中國男友,翩然回國,并很快在國內找到了一個稱心如意的職位。
04
如今的表妹,早已結婚生子。在孩子的滿月酒上,舅媽笑得合不攏嘴,頻頻說著:“我說了還是在國內好吧,前幾年你非要跑越南去,平白受了多少罪啊……”
我看著表妹笑而不語的圓潤臉龐,在心里幫她辯解到:哪里有平白受的罪呢,要不是那幾年在越南受的歷練,現在這個獨立自主、自信美麗的表妹是從哪里來的?
是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過往的無數個選擇構成的;而每一個不同的選擇,均指向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我們讀書時選擇了應付老師、應付考試,那么就有可能與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失之交臂;如果我們在一所就連自己也看不上的大學虛度四年,那么畢業就失業的概率當然會大很多;如果我們在擇業時,光顧著挑那些看著輕松省事的職位,那么有可能在五年之后才驀然驚覺這些年來自己只是虛擲了光陰;如果我們在戀愛時,更多地看重對方的家境和經濟條件勝于人品才華與是否相愛,那么很有可能會與真摯的愛情和真正的幸福擦肩而過……
反之,如果我們早早就能明白讀書不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老師,而純粹是為了自己能夠走得更遠、將來的人生選擇能夠更多;如果我們就算身處名不見經傳的三流學校,乃至早早被迫輟學養家,也能有“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清醒認知;如果我們能在畢業前就先想明白“工作”之于我們的意義,只是提供物質來源,還是更應關注成長成就自己;如果我們遇見一個人,用的是人格和心靈的相互吸引、而非身家地位來度量取舍……那么,我們會不會在人生的前期,多一些埋頭努力的自覺、多一份成全自己的拼勁、多一種不怕吃苦的心態、多一條通向幸福的小徑?而我們后來的人生走向,又會有著怎樣的轉折與不同?
05
在我的周圍,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出身平凡、天資平庸、運氣平平的普通人,其中大部分人一輩子可能都在重復父母輩的人生軌跡,過著雖不滿意卻無力改變的庸常生活。只有少數人能夠擺脫家族命運的強大慣性,超越與生俱來的內外因素的局限性,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我那從赤貧山村走出、依靠二十年的獨自拼搏,終于完全融入一線大城市的二舅;還有我那讀書時只是班里中等水平、最后卻成為班里唯一一個考上大學,最終在省城安居樂業的三叔;還有我婆家一個遠房叔伯,小學都沒讀完就輟學外出打拼,最后成為全家族“最有出息”的土豪……
是這些人的天賦更高、運氣更好嗎?不盡然。當我把他們的人生經歷放到一起來思量,我發現雖然每個人的際遇不同、追求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永不畏難,不怕吃苦,甚至有時還會“自討苦吃”!
就像我的二舅,我媽有一次曾經說起過,說當年二舅高中畢業時曾經有機會到縣城里去接替一個親戚的“鐵飯碗”,這在那個年代的農村同齡人中,是“天上掉下的一塊超級大餡餅”。然而二舅卻一口回絕了,主動選擇當時看起來毫無希望的高考,當他考上大學離家時,身上穿著唯一一套沒有補丁的衣服、懷揣家里東拼西湊的幾十塊錢,就這樣身無長物地奔赴遠方,忍饑挨餓地奮斗了很多很多年……當時大家都說他是“自討苦吃”,就像后來家里人評價表妹的選擇一樣。可是,我們焉知不是他早年自己選擇的那些“苦”,為他奠定了今日所有人艷羨的那些“甜”呢?
我越來越以為,中國祖祖輩輩教育晚輩的那一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真的是至理名言(雖然年少時像所有孩子那樣對這句話嗤之以鼻),至少普遍適用于無權無勢無財的普通老百姓們,我們應永遠堅信奮斗的意義,因為這是我們打“翻身仗”的最大的籌碼。
想起蔡康永那一段非常有名的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所以,我們年輕時如果能先學會“自討苦吃”,以后真的有可能少吃點苦,多嘗幾分甜哦!
最后,用英特爾前CEO葛洛夫的這一句名言與正在奮斗中的你共勉:
“當我不知道答案時,我總是選擇更艱難更痛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