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如水年華,在歲月中匆匆飄逝,童年已經漸行漸遠,秋風秋雨,撩起我柔軟的情感,清脆的童音遠遠地從綠葉中飄來:
阿魚篤篤潭,篤個阿魚吃夜飯。頭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撲撲跳。
這是誰的聲音,那么細膩,那么輕柔。外婆的那張慈祥的臉,還有那纖瘦的手又一次在我眼前浮現。一個木做碗,一把小勺,碗里一邊是飯,一邊是菜,一口飯,一口菜,我一邊享受著飯菜的美味,一邊聆聽著外婆吟的童瑤,后來我長大了,也學會了,于是在喂弟弟吃飯的時候又是一遍一遍地吟唱。
童年不是一個人的童年,童年里有許多張熟悉的臉,還有我們的游戲和我們一起唱過的童謠。
“杏古塔,搖船載師太,師太勿有啦,載個泥菩薩。泥菩薩船頭上撒堆屙。青菜炒豆腐,炒給啥人吃,炒給阿囡吃,阿囡勿要吃,炒給阿婆吃,阿三阿四搶來吃。”
還記得嗎,坐在母親的腿上,雙手被母親拉著,隨著兒歌的節奏前后晃悠,朗朗的笑聲里凝結著濃濃的母親的愛。
“搖,搖,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吃勿完,拿著路,外婆勿肯放脫我。舅媽真要好,買個魚燒燒,頭勿熟,尾巴翹,吃得寶寶哈哈笑”
童謠,也是兒歌,是可唱可吟,往往都是帶著幽默和風趣,用輕松通俗的語言傳遞著無窮的快樂。而且童謠里還凝結著民間的智慧和豁達。
“鄉下姑娘問蠶信,買介十塊軟糕手里拎,絹錢老虎頭上插,扒耳朵簪一丈青。阿爸爺,今年蠶花好勿啦,頭蠶勿稱心。二蠶當正經,再是一個勿當心,倒貼阿爸罵兩聲。”
“阿囡囡,呔呔哭,哭到大來踏水車。水車沿著一條蛇,蜒來蜒去撲蛤蟆。蛤蟆撲勿著,野菱缺只腳。啊咿哇,叫大媽。大媽勿有啦,大媽有啦馬桶里廂繞小腳。啊咿呀,叫貳媽,貳媽勿有啦,貳媽有啦場子里廂打大麥。阿囡囡,塊頭大,大了幫那阿爸踏水車。幫那阿爸踏水車。”
“月婆婆,燒香拜舅婆,舅婆啦屋里囡囡多,拔個伢囡囡做老婆。三個銅鈿紅頭繩,四個銅鈿胭脂粉,妝得囡囡絕奇珍。嚴家墳,看戲文,黃豆籮里蹬介蹬,刺毛刺只花面孔”
“你啦勿里來,我啦阿婆啦屋里來。啥過飯?甜過飯,啥甜?枇杷甜。啥皮?高梁皮。啥高?云片糕。啥云?雞蛋云。啥雞?蘆花雞。啥蘆?香爐。啥香?檀香。啥檀?龍蛋。啥龍?仙龍。啥仙?怪啦嗒神仙。啥怪?妖怪。啥妖?筍妖。啥筍?毛筍。啥毛?羊毛。啥羊?山羊。啥山,湖州南門道場山。”
童謠,語言通俗,朗朗上口,特別是帶著濃濃的鄉音,以其獨特的形式存在于世,而且代代相傳。誰也說不清這童謠的作者是誰,始于何時,隨歷史而來又隨歷史而去,我的父母吟唱過,我也吟唱過,我的兒女們也曾經吟唱過。一代一代,永遠地相傳,童謠帶給我滿滿的童年回味。
童謠,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還記得嗎,小時間我們在一起猜過的謎語:
1.青竹桿,晾粉皮,白米圓子著蓑衣。
2.天上飛過,橋上走過,水里游過,泥里穿過。(打四物)
3.遠看一頭牛,近看沒有頭。(打一勞動工具)
4.早的篤,夜的篤,一夜勿的篤,當家娘娘掉勿落。(打一常用物)
5.千只腳,萬只腳,立勿起,靠墻腳。(打一家常用具)
6.小小一只帽棚船,早晨出去,夜里來。(打一動物)
7.爺篷頭篷腦,娘也篷頭篷腦,養個兒子尖頭尖腦。(打一植物)
8.外婆啦墻頭上一捧蔥,朝朝夜夜拔四通。(打一常用物)
9.方方整整一片田,有個白頭阿太旋頭沿。(打一動物)
10.日里悉里索落,夜里茅草蓋屋。
11.娘兩只耳朵,爺兩只耳朵,養個兒子一只耳朵。(打一農具)
12.青青棗子兩頭尖,中間一個活神仙。(打人身上一器官)
13.兩個姑娘一樣長,乘船過去拔菜秧。
14.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邊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打一食物)
15.弟兄七八個,圍住柱子坐,
一個要走開,衣裳全扯破。(打一蔬果)
16.頭上戴木帽子,腳上著著鐵鞋子,扭腰扭腰擺架子。(打一木工用具)
17.外婆啦門口有座橋,走過十個小強盜,個個全是戴涼帽。(打人體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