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大仁
“我不陪他,他就根本不做作業啦,肯定要陪啊!”
“我陪他都做成這樣呢,不陪?那得做成啥樣?”
“每次陪作業都會抓狂啊!怎么辦怎么辦?”
“不陪不行啊,老師要求家長簽名,做不好批評家長!”
。。。。。。
大家總有千萬個理由,小學生做作業,是要陪的,可是陪出來的結果卻往往是家長情緒爆炸,孩子變化不大,甚至還有越變越差的,這件事的性價比真的叫人抓狂啊!
在這件事上,我想本著結合了心理學理論與我家的實踐結果給大家幾點提醒與建議。
一、搞清楚學習是誰的事!
你希望你的孩子是為自己的未來而學習還是為家長而學習?我想大多數的選擇應該是前者吧。可是一旦在ta的學習問題上你比ta還上心還緊張,孩子的內心中就會逐漸形成一種潛在觀念:“為了爸爸媽媽高興,我要好好學習!”于是這樣的孩子后續人生的發展就可能是這樣的。
為父母而學習的孩子(類型1)
?大部分小學還OK,到了中學。(學習成績下降的一部分)
?初中叛逆開始,“娘的,你越想我學好,我越不要學好,就跟你對著干!”
為父母而學習的孩子(類型2)
?大部分小學還OK,到了中學。(學習成績下降的一部分)
?還很乖哦,努力學習中,可是表現出來有壓力無動力,口號喊的高,行動力低下!
為父母而學習的孩子(類型3)
?大部分小學還ok,到了中學。(學習成績依然很好的一部分)
?成績一直很好哦!加油加油!一到重要大考(高考),完全失水準的考砸了!(原因是潛意識里的報復父母)
為父母而學習的孩子(類型4)
?大部分小學還ok,到了中學。(學習成績依然很好的一部分)
?成績一直很好啊,考上名牌大學啊,上了大學或是畢業出來后忽然不知道自己為啥而活著了,忽覺人生了無生趣。(為父母考的試都考完了)
人與人需要界限,親子之間更加需要界限!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為自己的精彩而活,不是為他人的希望而活,所以,千萬不要從小就給孩子形成錯誤的觀念,學習是為了滿足爸媽,這個觀念引導下去,等ta的自我冒頭的時候,沖突就來了,麻煩也就來了!上表的情況列舉里還略去了各種在成長中途就因自我與父母的沖突化解不當而發神經癥、精神病、自殺、殺親等各種問題孩子。大家可自行百度或腦補案例!
二、父母就是父母,不要角色混亂當老師!
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后找尋到的最安全依靠(正常家庭是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是孩子的容器,這樣的安全溫暖被包容的感覺若能夠持續一輩子跟隨著ta,ta就會有了探索世界的勇氣和對未來充滿希望。
當父母變成老師的時候,安全基地沒了,父母可能忽然就變成了沒有耐心的暴君。就算有的父母有耐心,但越做老師就越多婆媽教育,念經都念得孩子頭痛。
若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還能回家向你哭訴,但若在你那里受了委屈,ta該怎樣去排解呢?于是孩子的各種怪異行為狀態可能就隨之而來,惱人的對抗,無意識的焦慮小動作,丟三落四。。。。。。不尋常的種種其實都是在告訴你:
“爸爸媽媽,我心里難受,我不知道該咋辦了!”
三、孩子的信心被你指導沒了!
孩子都多么渴望在爸爸媽媽眼中讀到自己是個很棒的孩子,滿眼的贊賞與鼓勵。可一旦陪作業,爸爸媽媽變得那么“能”,而我卻那么的“沒能力”,隨之而來的還有爸媽滿眼滿嘴滿臉的指責與批評。
“看看你看看你,剛說過的問題又犯!”
“你還要我講多少遍啊,怎么這么笨啊!”
“你能不能快點,磨磨蹭蹭的煩死人了!”
孩子是從一張白紙開始學習,一切對于ta來說都是未知的,掌握未知哪里有那么容易,請讓孩子在學校的教育中去體驗探索和學習時的恐慌和挫折,而回到家中,就是充電加油的地方,ta應該得到的是肯定與贊揚,讓ta就算受挫也能夠在你的鼓勵之下再一次堅定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出發。
而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一個成人的自信心狀況完全源于兒時父母和重要教養人對ta的肯定與贊揚。這才給了ta打不死的小強精神和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能力,并敢于在未來的生活中挑戰與發揮出潛力。
四、小學生做作業指南!
1、做作業在固定安靜地方,如書房。放學回來先做作業,一開始就養成好習慣;(我剛開始時用點小誘惑,強調先做完作業就可以盡情的玩了,時間就可以自己安排。)
2、小一不識字時,一兩個月可以幫助讀題,但讀完題目家長離開,不要坐在旁邊陪;
3、告知不會的題目最后統一問,不要一直叫“媽媽”;(中間ta可能會不斷挑戰你的規則,你需要耐得下心溫柔的堅持規則哦!)
4、ta若提出不想寫作業,你說這是你的事情呀,自己決定哦,媽媽的建議是最好寫,不然老師懲罰你怎么辦?如果你決定不寫那就明天自己向老師說明吧,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耐得下心讓ta逐漸摸清上學咋回事,自己要對自己的學習負些什么責任,千萬別比ta更著急,那樣ta就不急了,因為有人替ta急。)
在咨詢的案例中不乏見過有的父母陪作業一直到初中!恐怖!對我來說恐怖!我知道有的父母是決心了要做虎爸狼媽,培養出哈佛劍橋高材生的。那樣的父母可忽略我說的一切。
我只針對想要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健全,獨立自主,能樂觀積極生活的孩子的父母們,把我良久以來的所見所聞和思考粗略整理成文以供探討。
歡迎探討,分享,你給我一顆小小的??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