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講,供需關系影響商品的價格。所以,景區里、高鐵上的東西都賣得那么貴——因為賣的貴也會有人買。人也是。因為公司急缺人、因為你擅長談判、因為行業的紅利等等,你都可能會拿到超出你實際能力的價錢,但是你又能拿多久呢?
在故宮的時候實在是餓,所以40塊錢一份超難吃的盒飯你也會買,但是你也不會天天去故宮吧,也就那么一回兩回;
你公司缺這個職位的人缺得厲害,所以多花一點錢你也愿意。但是過了應急的這個勁,如果這個人的能力和價錢不匹配,你隨時可能換掉——漫天要價不過是一陣子,終究要回到平等交換。
李笑來說“不要羨慕那些頻繁跳槽來換取高工資的人”我覺得對。市場價會受一些因素影響,公司的整體薪資水平、你面試時候的表現、你跳槽的時機,但是終究會回到價值本身。
把工作分為事務性工作和思考性工作。工作的過程分為使用自己和培養自己。
事務性工作包括:同事問你媒體后臺的功能怎么使用、有人問你要一個東西讓你發給他、考勤、座位表、客戶統計等等,簡單來說都是你要做但是并沒有實際提高的事情。
思考性的工作:做數據、做創意、想文案、作總結歸納
人的精力有限,甚至你還要保護一下你生活的時間不能完全被工作占據,所以,真的要有所側重。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事務性的工作通常都有很多人催你、有人跟你要結果,你會更傾向于先去做那些事;思考性的工作呢,好像是可做可不做,因為它更抽象。你很難判斷我思考的深度是3分還是7分。
所以日子就過得忙忙叨叨……又沒什么實際的長進。
那怎么辦呢?
有人找你,你隨緣就好,能回復就回復、忘了、岔過去了也就算了;
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思考性的工作上。沒有人督促你、沒有人催你,但那是你真正的價值所在。領導叫你、客戶催你的時候你很難靜下心來想什么,所以你先騰出來一只手,讓自己不再每天忙忙叨叨的亂轉,才有可能做真正的思考。
以此共勉。
寫于按下葫蘆起了瓢的4月,希望我做事情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不是哪個客戶跟得緊、催的急你就多關注哪個,是哪個應該花更多的精力,你就更關注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