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堡文化研究 第170期
作者:佚名
編輯:秦隴華
據說,文強落網時,在他家的別墅院落靠門處,擺放著用于鎮宅避邪的、重達1噸的龜蛇石碑。近來聽說,這石碑還是仿品,就已價值不菲。
真正的“龜蛇”二字碑現有兩個,且都存于陜西耀州藥王山,一在南庵,一在北洞,是全國不可多得的碑石珍品。其拓本為碑石珍品, 獨具特色的書法神品,古往今來,令人欣賞贊嘆。
在銅川尋訪,自然少不了探個究竟。
藥王山碑廊內按朝代的先后順序陳列了北宋至民國30余通碑石,皆為此地原存藏,彌足珍貴的不在少數。其中龜蛇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藥王山石刻”中著名碑石之一,這里且先說說這塊漆黑發亮、引入注目的龜蛇碑。
龜蛇碑
仔細看來,碑正中為:“龜蛇”二字,其字大如方斗,整個字體巧妙地將“龜”與“蛇”的詞匯意義、象征意義及書者胸中之氣韻寓于書法蜿蜒流動的藝術形式中,形意兼備,筆法遒勁,逶迤流暢,頗為生動傳神。
那“龜”字猶如烏龜向上爬行,“蛇”字宛如一條藤繞盤曲的長蛇,活靈活現,一揮而就。若凝神久視,則目為之繚繞,若見二物蠢蠢欲動。
石碑右上角題“譚真君書”四字,右下角題為“志心崇奉,鎮宅避惡”、“耀州五臺山靜明宮立石”,左上角刻“崇正除邪”印一方,“大明正統十三年歲次戊申七月朔日”及“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純”。
藥王山南庵從唐宋金元時已是關中著名的佛道勝境,“龜蛇”碑是道教的產物,“龜蛇“二字碑同樣是元代道觀所立,由元代道教代表人物王重陽的七位弟子之一譚真君所書。這位譚真君,生來骨相不凡,以孝義著稱,博學,尤其擅長草隸。平時好書“龜蛇”二字,妙將入神,有飛騰變化氣壯,鎮白怪以潛行。
后來因碑石殘損,于明正統十三年由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純重刻,立于南庵靜明宮。碑高204厘米,寬70厘米,厚25厘米,蟠首龜座。
龜蛇碑與玄武神的淵源
那這龜蛇碑到底是何方靈物?有何說法呢?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黃道的恒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是八宿。戰國以后經其分為四組,分別以四靈命名,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漢代以后,人們就將龜蛇作為北方七宿玄武神的象征,并開始奉祀,故“龜蛇”屬“四象”之一,亦稱“四靈”,是代表北方玄武之象。
道教產生以后,吸收民間的玄武信仰,并進一步將玄武神人格化,唐代出現專門祠祭玄武的宮觀。北宋真宗時,為了避其祖宗趙玄郎之諱,將玄武改為“真武”,封號為“鎮天真武靈應佑圣真君”。元朝時加封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成組時加封其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規模修建武當山宮觀廟宇,奉祀真武大帝。因此,龜蛇即代表北方神真武大帝。
明清以來人們便爭相拓印,貼于物中,以“崇正除邪”“鎮宅辟惡”。
龜蛇碑的后世探索
直至現在,人們仍從各個角度探索這龜蛇二字,從書法角度上講揮毫一筆自成兩字,贊嘆書者之功力,猶如龜縮蛇舞,像形逼真。
從龜蛇的政治歷史背景研究,由于龜蛇碑石是由明代第六位皇帝朱英宗在位第十四年下令重刻所立,有人認為明代之所以大書龜蛇,推崇玄武,與明永樂皇帝朱棣有很大關系,是借此昭著朱棣的陰謀篡位乃是順應天意,君權神授,借助神權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地位。
但是從導引養生角度探討龜蛇則更有其現實意義。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將長壽同龜蛇聯系起來,因為龜蛇乃是長壽的“靈物”。
史傳,古代名人宋益尋訪養生道場,宣揚長壽秘訣,教人行氣導引,修煉養生大法。最終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玄鑒導引法》。
宋益終日盤坐在巖石上,吸氣飲露。巖石下有一深潭,忽一日,宋益坐在潭邊巖石上練功,發現潭里出現一只大烏龜,浮在水面上,嗚咽嗚咽地吐納,每天如此。宋益頓時大徹大悟。這烏龜嗚咽吐納之功,就是餐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所以烏龜長壽。從此,他每日早晚模仿大龜嗚咽吐納,仿效龜頭伸縮,此功成效顯著。他說:“氣流則行和,氣滯則行病。導引之法,以行元氣,氣治而延年也。”
由文強收受的龜蛇碑說起藥王山古物林立,上圖相傳為藥王孫思邈親手所栽的柏樹,樹齡達1300多年
龜的長壽除了遺傳因素外,龜有不貪不爭、無欲無求、安分守己、謹護自身,你擊我腳、我即縮人,你敲我頭、我即躲人,不與人爭的本能。另外,呼吸吐納、導引行氣則是后天的主要原因。龜動作緩慢,呼吸沉長,導引吐納之功使吸氣深入,并使其往下深展,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后緩慢呼出,有意識控制使出氣時如草木之萌芽,往上延伸與深人時的路徑相反而退,甚至退到絕頂。這樣“天機春在上,地機春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現代科學同樣證實,烏龜有極強的生存能力,從古至今,烏龜是壽命最長的動物之一。它的生存能力利長壽,使古人羨慕不已。
龜蛇各有自己的長壽奧秘。蛇是一種無足的爬行動物。它的運動是靠脊柱向左右來回擺動。它春出冬藏,進入冬至便開始冬眠,靜臥不動,過了驚蟄開始退殼出洞,有動有靜,動靜相兼,這是蛇的長壽秘訣。
“龜”與“蛇”還表現出了道家的“陰”與“陽”“靜”與“動”等學說。龜蛇合體理論深奧,內涵豐富。
龜蛇碑果真是少有的珍寶,藥王山堪稱古代藝術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