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經>讀到如來悉知悉見一段時,不由想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一段話來。
知道這是參禪的意境。說到禪字,總讓人感覺格調高遠,是文人騷客有錢人士用來裝的利器。佛是俗人禪是雅士。家鄉有地方喝口茶水都稱之為禪茶,且不知茶是用來解渴的,不是裝逼用的。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講到自己修佛悟道的歷程時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p>
其實禪這個東西除給人一個格調高遠(其實就是裝逼)的感覺外,要說真正的感受就只有玄乎。一聲大喝,一個粟爆,甚至于一堆臭狗屎都是公?,都會讓人明悟。玄乎!
因為玄乎,對禪宗公案的理解和解說自然也是五花八門,各圓其說。就象畫鬼容易畫人難一樣,對于誰都弄不太明白的玄乎事情,誰都能象模象樣地說出個一二三四和子丑寅卯來。所以對于這個見山是山見水不是水自然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今天卻又要多一種解釋。好在多一種不多,少一種不少。
讀<金剛經>到現在,一直在努力用科學,哲學,用心理學來解釋佛教教義??礃幼游乙菜闶潜普{高遠,倒是可以試著解一解佛禪。繼續用科學中的心理學來理解這山山水水的。
上帝用蘋果說事,我說的是佛是禪,自不會亦用蘋果來舉例。繼續用桃子吧!用水蜜桃。說起水蜜桃,我嘴巴里立馬就是滿嘴的口水。我就是喜歡吃桃子,喜歡吃水蜜桃,喜歡其特有的清香,喜歡其多汁,喜歡其甜蜜。
人是猴子變的,桃子能讓人解饑解渴,給人營養。所以大自然的天擇生存,讓這個于人有益的桃子有了香甜多汁的口感,讓人喜歡吃桃子,讓人吃了還想吃,使得吃桃子和想吃桃子成為人的本能,成為無明。
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桃子是香的甜的多汁的,桃子是好吃的!
桃子是好吃的,但桃子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想吃桃子卻又沒桃子的日子不好過,煩哪!苦??!怎么辦?放下,佛叫你放下。
吃了還想吃,越吃嘴越讒。人的大腦里有個正反饋有個死循環,越有越想,越想越要。一旦所求不得就是煩惱就是苦難。當然一個桃子也當不得煩惱苦難,但各種香甜美滿快樂的感覺在越來越的正反饋的演繹下越演越烈。但一旦所求不得,所愛別離,所惡相會時,煩惱苦難就會接蹱而至。而更可惡的是那些個所求不得,所愛別離,所惡相會往往是人生的常態。怎么辦?放下,佛叫你放下。
放下對事物香甜美好的執著,還原事物的本來。就如<金剛經>一開始描寫佛祖老師日常生活那段所說的:還至本處。
對于人身有益的事物,給予人的感觀往往是美好的;有害于人的卻總是讓人不爽。桃子好吃有營養,爛泥木頭就不好啃;刺耳的尖叫定是有危險,泉水叮咚那是人也離不開水。人們在逐甜棄苦的本能中漸行漸遠,忘了生存這一事物的本來面目。怎么辦?放下,佛叫你放下。
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好了,咱也學佛有成,終于學會了放下。當然桃子有吃的時候還是會吃的。只是不再執著于桃子的甜、桃子的香、桃子的多汁。在我眼里沒有桃子只有食物,解饑解渴有營養的食物。只要有營養,就是蘋果我也吃了。
只是感覺有點不對啊,怎么修佛修得一點快樂都沒得了。要放下的我都放下了,這個苦啊煩啊有沒有破解掉還不知道,但這些個美妙的好的感覺體驗都修沒了。這佛還修個毛啊,這禪還參個什么勁??!
呵呵,你這是不解我佛意啊!如果只是放下,只是放下執著,那么在修佛三步曲"戒定慧"中只一步戒就夠了。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什么是慧?吃桃子時我享受桃子的香甜多汁,享受香甜多汁帶給我感觀的快樂。但我不會執著于這快樂,不會讓這快樂因那個越吃越饞的正反饋而演變為得不到的煩惱苦難。
佛禪中有句話叫:活在當下。當樂則樂、當悲就悲、當喜自喜、當忍之處忍忍也就過去了。充分體驗享受當下的生活,而用大智慧斬斷那個越來越的正反饋死循環,不讓當下的感受成為業力,帶入將來而成為煩惱苦難的源頭。
修佛涅槃斬斷因緣,自是消滅煩苦,享盡甘甜。
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水蜜桃終歸還是那個香甜多汁的水蜜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