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與家人商量好,今年端午節全家外出旅行,由于總共才三天假,行程不宜過遠,最終選在了距離深圳才三個半小時高鐵車程的桂林。
這次岳父母也和我們一塊去,為了讓他們不要過于辛勞,我們報了一個當地的旅行團。
端午三天,跟團奔赴多處景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龍脊梯田和陽朔漓江。
先來講講龍脊梯田吧。
龍脊梯田位于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距離桂林市中心80公里左右,從桂林市開車前往需要兩個半小時,山路較多。
導游前一天告知我們,端午期間桂林多雨水,需帶上雨具。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天公就淅淅淋淋的下起小雨,不一會功夫,大雨傾盆而至,隨后又逐漸變小,外面霧氣逐漸升騰,頓感絲絲涼意。
此時出發時間已到,大家坐上了旅游大巴車。一路上,車窗外雨勢不停,氣候潮濕悶熱,車窗內冷氣忽忽直吹,車內外溫差造成兩邊車窗一片模糊,再加上桂林市內道路坑洼不平,伴隨著有節奏的車輛顛簸聲,瞌睡襲來,先閉目小睡一會吧!
待下次醒來時,雨已停,車窗重新變得清晰起來,窗外青山聳立、草木蔥蘢,山腳下、公路旁延伸出一條小河,河水流速較緩,與我們大巴車逆向而去,原來我們已進入山區,正在緩慢的爬坡。
隨著大巴車深入山區,地勢逐漸陡峭起來,坡度越來越大,彎越來越多,大巴車沿著山路閃轉騰挪,往窗外看去,公路旁的河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心跳加快的懸崖峭壁,再往遠處望去,一座座巍巍大山被半山腰的云霧遮掩,諾隱諾現。正當我們全神貫注的欣賞這一美景時,車下坡了,緊接著又來了數個180度的大轉彎,曲曲繞繞,終于來到了龍脊梯田景點的大門口。
接著,我們換上了景區內的游客專車上山,和彼時相比,此時的山路更加蜿蜒曲折,坡度更大,更加考驗司機的車技,在九曲十八彎后,我們來到了壯族山寨門口,梯田就在山寨里面。
進寨后,先行經一段幾百米長的青石板小路,路兩旁小店林立,店門口擺著小攤,放著這個壯族山寨特有的各類手工藝品、特產,還有香噴噴的竹筒飯在火中炙烤著。盡管游人不少,店鋪很多,穿著壯族服飾的店主們并沒有任何叫賣的跡象,只是低頭在做著手中正忙的事情,小攤上的商品任由游客們挑揀、把玩。
走完這段小路,來到山腳下,依山而筑的石臺階從山邊伸出頭來,似乎在邀請我們上山游玩。剛上石階不一會,本來已經停的雨水又下了起來,半山腰蒸騰起一片霧氣,傍山而建的壯族民宅仿佛綽綽約約的壯族少女在大山的懷抱中羞澀的歡迎著我們的造訪。
石階一側是大山,另一側就是梯田了。
梯田沿著山勢而建,一塊又一塊,面積都不大,此時正是雨季,梯田里蓄滿了水,田里的泥土將水染成黃色,水中插著綠油油的細長秧苗,走到半山腰,往下望去,黃色的梯田里勾勒出星星點點的綠意,在繪出一幅美麗山居畫卷的同時散發出大自然醇厚的生命氣息。
在這閉塞的窮山惡水間,由于缺少自然耕地,這里勤勞聰慧的壯族人民只有依山靠山,往山上想辦法,他們把憩息的家園安在山上,稻田開墾在山上,從另一個角度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
接著往山上走,不時會看到背著竹簍的壯族阿哥和阿妹從山上下來,他們眼神溫柔、自然而又堅定,對于我們這些外來客的出現似乎見怪不怪了,盡管未有半點言語上的交流,但淳樸、善良的氣息撲面而來。
不一會兒,來到了最適合觀賞梯田的地方——接近山頂的一塊小平臺,許多游客在此處爭相合影留念。
此處能看到龍脊梯田最出名的景觀——七星伴月,由七個小山頂梯田和一個大的山頂梯田組成,七個小梯田將大梯田圍繞在當中,形成眾星拱月的圖騰,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鬼斧神工。
站在此處,一會兒俯視腳下一塊塊齊整如切好疊開的全麥面包的梯田,一會兒遠眺云霧繚繞的秀美大川,迎面吹來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山風,清涼的細雨浸染在皮膚上,怎一個酸爽了得!
再來說說陽朔漓江!
游完漓江,很自然的把兩句詩句聯系到一塊:“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看山最好去黃山,看山水那非去陽朔不可。
游完龍脊梯田的下一站就是本次旅行的精華所在——陽朔漓江。同樣是一大早,我們就坐上大巴車出發了,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抵達了陽朔的楊堤碼頭。與昨天陰雨綿綿不同,今天天氣多云轉晴,夏日天空中的火球不時從云層中探出腦袋俯瞰大地。從涼颼颼的空調大巴車一出來,頓感一股不大不小的熱浪迎面襲來,我們急忙跟隨導游來到一處樹蔭下休息。
休息處是一個斜坡,斜坡兩旁種滿了高細修長的竹子,深綠的竹葉茂密繁雜,遮住了大部分陽光,順著斜坡往坡底望去,坡底豎著一個大牌坊,牌坊正上方處寫著“楊堤”二字,牌坊的另一面就是楊堤碼頭了,碼頭上人頭孱動,稍顯擁擠,一條與碼頭平行的渾黃飄帶緩緩在眼前移動,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漓江了,下到坡底,碼頭邊、漓江上泊滿了游江的筏子,可能有好幾百只也說不定,碼頭對岸矗立著一座高逾百米的山峰。
在碼頭排了十分鐘左右的隊就輪到我們上筏子了,一只筏子有四個座位,剛好我們一家全上占滿,筏子上還有一個筏工,負責駕駛筏子。
坐上筏子后細細打量起筏子來,這里的筏子已經不是我們原本預想的竹筏了,它的底部是由八根捆綁在一起的直徑二十五厘米左右的塑料水管構成,底部四角都包裹了半個舊輪胎,用作緩沖防沖撞之用,筏子底部中間處又墊上了與筏子同寬的木頭地板,地板上搭起一座涼棚,涼棚里放著兩排供游人入坐的木椅,筏子尾部架著一臺柴油發動機,一根細長的螺旋槳葉片一頭連著發動機,一頭伸入水中。
隨著一陣轟鳴的馬達聲響起,轉動著的螺旋槳葉片攪動著泛黃的江水驅動著筏子前行。
導游說,此次行程先順流從楊堤到興坪,再逆流返回,全長五公里左右,為百里漓江最精華的部分,有“十里畫廊”之美譽。
筏子開始在江中穿行,兩岸的青山依次映入眼簾。
筏工說,最近幾天下大雨,江水不再像以往那么清澈,而是泛黃,而且水流較以往更加湍急,江面更寬了。
漓江兩岸的青山都不高,矮的幾十米,高的也就一百多米,形態各異,或尖或半圓的山頂被綠色植被所覆蓋,山中間卻沒有多少植被,白黃色的峭壁巖石從山中凸出來,有的直插江面,有的只在山中間形成一個開闊地帶,山頂和山中間兩者結合好似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卷。
筏工每經過一座有典故的山峰時,都要向我們介紹山峰的惟妙惟肖,有“鯉魚掛壁”、“童子拜觀音”、“老人守蘋果”、“八仙過海”和“九馬畫山”,當然還有我們最想去看的2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個個都栩栩如生、神氣活現。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那震耳欲聾的馬達聲,在攪亂江水的同時也徹底攪亂了我們的心境,如果能以人工竹筏沿江漂流,以平和之心應對天下至勝美景,那又是另外一番況味。
我一定還會再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