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徐志摩,林徽因說:
“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p>
林徽因愛過徐志摩嗎?
我想,當然是愛的。在英倫三島,徐志摩傾其所有,為她寫了那么多情詩,而徐志摩的狂熱,林徽因焉能不動情。
林徽因的聰明,就在于她終了,也沒選擇徐志摩。
如果我是女人,我將樂意與徐志摩做朋友,聽他談作品,發牢騷,甚至劉伶醉酒一樣瘋瘋癲癲。
但我絕不嫁給他。
讀詩人的作品是享受,可是,和詩人一起生活興許就是苦難。詩人的愛情大多以不幸結束,責任不在女人。
詩人心中有地獄,沒有人能夠引他進入天堂。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愛,電閃雷鳴,世人皆知。其實,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愛,又怎會少呢?
林徽因初見徐志摩,不過是16歲花季少女,夾在徐志摩和張幼儀夫妻之間,想象得到,她愛的是那么膽戰心驚,戰戰栗栗。
徐志摩何其幸,能夠讓張幼儀和林徽因都為他苦痛,情牽夢縈。徐志摩又何其不幸,最終兩個人都離他而去……
徐志摩曾經感慨:
得,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和林徽因,終將要有一個了斷,對徐志摩而言,是殘酷的分手。然而,對林徽因來講,又何嘗不殘酷呢。
“你們走后我哭了一個通宵,多半是為了她”。可見,林徽因離開徐志摩,多半是因為憐憫張幼儀,一個母親。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嗎?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嗎?又真的奉還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嗎?我們還會重逢嗎?還會繼續那殘斷的夢嗎?”
若無深情,何必多次一問。
不過,等待她的,終究還是分手。
我是一個愛情理想主義者,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愛,我寧愿相信,林徽因的愛,從來都沒有消退。
在分手信的開頭,林徽因說:
“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然而,十年以后,民國二十年,林徽因創作名詩《那一晚》,同樣用“船”和“?!眮砗魬司洌?/p>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桿常在風濤里搖。
她與徐志摩的愛戀,雖已遠去,不復歸來。也一定根植于她的腦海里、她的心里,為英倫那段愛戀,林徽因寫了《你是人間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若不是,對徐志摩深深地愛戀,怎會有“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感嘆。
如果說,林徽因是一段故事,那么,徐志摩就是一壺美酒。故事和酒,猶如一枚硬幣的字和花,怎能分開說之。
若當真分開說,故事終究是只說了一半。
凡塵俗世,紛紛的情欲,在異國他鄉,在連著空氣都彌漫著浪漫的英倫三島,人間煙火怎食不得呢?
民國十年,林徽因游歷歐洲,結識了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是時,徐志摩已有發妻張幼儀,做了父親。即便如此,他們還是開始了愛戀。
才子本多情,況又遇到美人乎。
林徽因的才華,她的美貌,可謂一代佳人。她點燃了徐志摩胸中烈火,他為林徽因寫了很多情詩。
在《猛虎集序》,徐志摩有提到,他說:
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新詩創作。
有詩,有美人兒,多么像初春的風,驟然吹起,他要抱著她,坐在酒杯中,聊人生、聊詩歌,還有詩歌一樣的愛情。
民國十三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和林徽因擔任翻譯。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去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后。
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是所有的美好,都可以占為己有,即便你可以唾手可得。
有時,放下了,或因慈悲,或因諸多無奈。
徐志摩為了她,拋棄了發妻,在張幼儀懷有身孕期間,他提出了離婚,離了婚。只是,林徽因最終,沒有選擇與他在一起。
或許,從故事的開始,林徽因都隱約覺得,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驚鴻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過錯。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這一句話,便是林徽因發自肺腑對他的真情告白。盡管,她一生也沒有走出詩人的影子。
林徽因在《紀念志摩逝世四年》中寫道:
“我們這一群劇中的角色本身性情與性格抵觸,理智與情感兩不相容,幻想與事實當面抵觸,側面或背面激成悲痛。”
林徽因的這段話,字間和淚,她一生繁華傳奇的背后,卻是無盡的寂寞與悲涼,
她后來的感情,甚至婚姻,也只是徐志摩曾經的萬紫千紅,為她的寂寞搭成了,最好的映襯布景。
據說,泰戈爾聽聞,他們的故事,感嘆道:
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哎!
愛情最初,是誘惑。
在英倫三島,孰是誘惑?她不懂,徐志摩亦不明白?;蛟S,徐志摩飛機失事了,她才知,愛情和死亡一樣霸道,無力還手…
假如回到當初,你若有幸,君且莫負之。
結束了與徐志摩一段無望的愛戀,在束裝重拾、嬌艷如花的四月過后,林徽因又不迭悲傷回望。
畢竟,他是她的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