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亞里士多德的時代,人們就開始研究如何講故事。
我們看到一個故事,都會自然而然尋找它的開頭,中段,與結尾。這種近乎本能的反應深植于每一個人的大腦皮層中。這種習慣是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在學會使用語言后,慢慢演化形成的。
在《人類簡史》中,作者提到智人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人種成為地球上唯一的幸存者,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智人會講故事,會用故事將人們團結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前進,同時故事也是傳播直接知識(實際經驗)與間接知識(理論基礎)的主要方法。
關于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市面上有關的書籍數不勝數。但多半不夠系統與專業,容易沉溺于某個具體環節,比如情節的堆砌,比如場景的塑造,乃至深一腳淺一腳,沒有重點。《作家之旅》這本書,經過數十年好萊塢編劇們的驗證,脫胎于神話故事這種人類最早的故事形式,所述要點均符合普通人最容易接受的敘事模式。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好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它們有一定的結構。這個結構或者說是敘事邏輯,稱為“英雄之旅”。你可以把它當做是故事發展的路線圖,也可以當做是人物成長的行為軌跡。
這種模式可以讓故事產生一種可以影響人類情感的意義,它不僅能帶給觀眾滿足和完整的感覺,也可以帶給觀眾新的意識和態度,對于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啟發的作用。
簡單來說,故事就是一段旅程。你的主角(變化最大的人物,行為會直接影響到故事世界)將離開原本舒適的生活環境,投入到一個未知的世界中,經歷一段冒險。這段冒險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個層次。外部之旅中主角會經歷很多磨難,去到一個危險的地方,擊敗一些對手,達到某個目標。內心之旅中,主角會經歷情感上的波折變化,將原本的情感弱點轉化為優點,治愈可能的心理創傷。只有內部與外部結合,故事才能真正精彩,吸引人。
此書分為上下兩部,使用的是《易經》的成書結構。
上部概覽旅程的大概流程,以及途中英雄會遇到的各種人物原型,如:英雄,導師,邊界護衛,信使,變形者,陰影,伙伴,騙徒等。這些人物原型均是主角成長中可能遇到的,會對其有著重要影響的,具有獨特功能性的人物。這些人物會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或阻礙或幫助主角。摸透原型的特點,可以組合出復雜且具有深度的人物。
下部則主要介紹旅程的各個階段,主角不可能剛出門就解決了問題,他必須經歷一系列的挑戰才能走到終點。這些階段分別為:正常世界,冒險召喚,拒斥召喚,見導師,越過第一道邊界,考驗、伙伴、敵人,接近最深洞穴,磨難,返回的路,復活,攜萬能藥回歸。各階段代表了主角在旅途中遭遇的不同事件,每個階段都有著相應的功能性,其中個別階段會對主角乃至故事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與原型一樣,調配階段的順序,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故事走向,或燒腦或自然。
本書的一大亮點是,對于每個具體的概念介紹中,不僅介紹了它的戲劇功能,也給出了它的心理功能,即是解釋為何它會對人們產生某種心理影響。因為心理影響是人們對于故事產生感受的根源,如果一個故事無法對人產生觸動,換句話說,不能讓他們身體的某個器官分泌液體,那么這個故事就很難談得上精彩。
在基本概念介紹結束后,作者還分析了幾部精彩電影里是如何運用英雄之旅這種模式的。這讓我們可以了解影片精彩故事背后的敘事邏輯,分析它們成功的原因,而不僅要知道這個故事說的是什么,也得了解它為何這么說。
總結來說,《作家之旅》是對能夠影響人們的故事要素的總結。它探索的東西是多維度的,而不僅局限于講故事的方法。其中敘述的故事原則可能深刻激發起我們講故事的欲望。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講故事的能力的時代,這本書的重要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