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教養方式的改變,社會生活的轉變,物質生活的富足,現在親子關系的課題逐步成為心理咨詢中的最大課題之一。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特孩子,孩子教養問題仿佛從之前的不是問題,逐步成為重要問題。
很多80后的家長說:“我小時候家里好幾個孩子,也沒有像現在的一個孩子這么難搞”,“你說,我們小時候學習都是自己的事情,家長哪里管過,現在的孩子,完全需要家長盯著“。
現在的孩子怎么了?
如何能快速的分析孩子問題,并且做出診斷,給出診斷書?今天上的親子關系課題給出了答案。
根據父母的接納程度,把問題分為2大類,一類是父母可以接納的,一類是父母不能接納的。父母可以接納層面分為兩種:父母和孩子雙方沒有問題(此處的“問題”即“情緒”);孩子有問題。父母不能接納層面同樣分為兩種:父母有問題;雙方都有問題。
我們來做一下練習,界定是以下幾句話屬于哪個層面的問題:
“媽媽,你不要老催著我寫作業,我討厭寫作業“。(孩子有問題)
“你怎么吃飯老是這么慢,太磨蹭了”(家長有問題)
“孩子取笑媽媽,你都這么老了,還去學習,能學的會么?”(孩子有問題)
“媽媽說:周日我們要去外婆家,看望外婆。孩子說:不行,我已經跟同學約好了,要一起去看電影”(雙方都有問題)。
接下來我們逐一來分析。
雙方都沒有問題。恭喜你,此種情況是非常好的一種狀態,說明你們親子關系非常好,繼續加強就可以了。
孩子有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有情緒。
此刻應該怎么做?四個字“積極聆聽”,如何做到積極聆聽?認真聽孩子的描述,同理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的期待,理解孩子的渴望。這主要是從聽的部分做自己內在的整理,讓孩子能有訴說的機會和平臺,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耐心。聽完之后怎么做呢?
需要做相應的回饋,如何做有效的回饋?聽語言的深層含義,做內容反映,情感反映,說出孩子的感受,期待(行為層面)和渴望(心理層面),表達對方的想法。例如:“媽媽,你不要老是催我寫作業,我討厭寫作業”孩子的感受是煩躁,期待不用寫作業,不被媽媽催,渴望被理解。
基本上,對于孩子有問題的情況,家長做好積極聆聽,孩子就可以放下情緒,改變行為。
父母有問題,換句話說,就是父母有情緒。
此刻應對的辦法是三個字“我訊息”,就是主語換成“我”,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此刻需要4步。
第一步:客觀描述。就是客觀的描述現實,如何做到客觀描述?講事實,不評判,不用煽動性字眼(例如:總是,老是,都,還等等)。
第二步:對你的影響是什么。
第三步:你的感受。
例如:“孩子拿你的手機玩,結果把所有的話費全都玩沒了,這個時候你剛好有一個重要的電話要打”此刻,我們應該怎么說?
“兒子,你拿媽媽手機玩,剛才媽媽發現手機欠費了,可是現在媽媽剛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電話要打,沒有辦法打出去(客觀描述),會影響到媽媽的工作(對我的影響是什么),我現在很著急,也有一些生氣(我的感受)。”
再如:“你在家里跟老公談事情,結果孩子把音響開的聲音很大,你們沒有辦法聽到彼此的聲音”。如何做?
“兒子,現在媽媽跟爸爸正在說一些事情,可是媽媽聽不到爸爸的聲音,爸爸也聽不到媽媽的聲音,我們需要用很大的聲音說話,就像吵架一樣,我們覺得很累”。
很多時候,這樣心平氣和的,不帶有任何評判,任何指責的說話對于家長而言很困難,針對這種情況,課堂上的一位媽媽分享自己的育兒過程中的方法,她說:“我現在跟孩子說話前都會思考,我說這句話能不能影響到孩子,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就說,如果覺得無效,或者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就忍著不說”。做家長也講究技巧。我們用說話技巧對待領導,對待客戶,對待朋友,讓老板開心,客戶開心,朋友開心,唯獨漏下了最親的人,拿出對待客戶的五分之一用心對待孩子,你就會成為一位有智慧的家長。
雙方都有問題,換句話說,雙方都有情緒。
應對此種情況同樣三個字:第三法。在實施第三法的情況下時,我們需要做相應的準備工作,即有時間坐下來溝通,愿意去聆聽。
什么是第三法?就是當父母和孩子對于同一件事情發生沖突時,父母的觀點為第一法,孩子的觀點為第二法,可以有效實施的方法化解沖突的就是第三法。
第三法如何做?第一步:界定需求。用積極聆聽描述孩子需求,用“我訊息”表達自己的需求;第二步:集思廣益,提出自己的方法;第三步:選擇可實施的方法;第四步:實施第三法;第五步:評估。
例如: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路上跟孩子說:“晚上我們需要去超市購物,因為媽媽有一張卡今天就到期的了,所以我們需要去超市購物,”孩子說:“不行,媽媽,我今天約了凱利到咱們家里玩,已經說好了,我不要去購物”。同一時間,兩種打算,怎么辦?
確定時間:“寶貝,看來我們今天晚上的安排需要重新考慮,這樣回去后我們一起商量怎么辦好么?”
界定需求:“寶貝,剛才你說今天晚上凱利要來咱們家里玩,看來你們已經約好了,你也非常高興她能到我們家里來,也很期待她的到來,你想在家里等她過來,對么?可是媽媽今天晚上必須要去趟超市,不然錢就作廢了,你說該怎么辦呢?”
集思廣益:孩子說:“媽媽,你可以讓爸爸去啊,”媽媽說:“爸爸今天晚上加班,等他下班了,超市就關門了”,孩子說:“那就你去超市,我在家里等凱利過來”。媽媽說:“可是你一個人在家里媽媽不放心”。孩子說:“那媽媽你就等凱利和她媽媽來了再走,有她媽媽看著我們,就不會有事情了”。
選擇可實施的方法:”嗯嗯,這個方法可行,那媽媽就給你們準備一些吃的,媽媽跟凱利媽媽說一聲,然后再走“。
實施第三法。凱利媽媽看著兩個孩子玩。
評估:“寶貝,媽媽回來了,你跟凱利玩的開心么?”媽媽回來以后,要跟孩子一起總結第三法的實施情況,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為下次積累經驗。
這種方法能很好的調動孩子面對問題積極應對的態度,同時,在家長一步步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也鍛煉孩子處理問題的思考能力。孩子自主,能更好的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再如:早起孩子吃飯磨蹭,爸爸著急送完孩子,然后上班,但是孩子還是不緊不慢,很淡定的邊玩邊吃,眼瞅著時間已經到了,爸爸忍不住吼孩子,孩子嚇的趕快扒拉飯吃。
媽媽說:”寶貝,媽媽知道你覺得快點吃飯會讓你的嗓子不舒服,而且你也想一邊玩一邊吃飯,可是爸爸要送你去上學,然后上班,現在已經快遲到了,爸爸如果遲到的話,會被老板批評,而且還被扣錢,你說怎么辦呢?“
孩子:“那媽媽,再等我一下,我馬上吃完”
媽媽:“爸爸,你看寶貝說要你再等一下,你看現在怎么辦呢?”
爸爸:“好吧,那我先去開車,把車開到樓下,你們吃完馬上下去,寶貝,爸爸知道你想玩,下次你可以拿著玩具在車上玩。”
媽媽:“寶貝,你看爸爸已經幫你想了一個好的辦法,以后我們可以把玩具帶到車上玩,那你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讓自己早上早點吃完飯,不這么趕?”
孩子:“那我可以早一點吃飯,早10分鐘吃飯”
媽媽:“好的,那媽媽明天早10分鐘喊你吃飯。”
等孩子一天上學結束回來后,大家一起開家庭會議,分析今天的情況,做出評估,然后明確第二天應該怎么做。
通過分類,可以快速的找到相關親子問題在哪個層次,然后用對應的方法應對,能快速的解決親子問題。其實這個也可以用在跟其他人的溝通上,處理人際關系,因為里面有一部分是《非暴力溝通》中的方法運用,我們做了一個整合,讓家長用起來更方便。
在跟孩子的溝通中,我們要學會接納和尊重孩子,做到全然的從愛出發去面對孩子,你會自然而然的放下家長的架子,丟掉所謂的面子,放下傳統的家長作風,真的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人來面對,這些都能很容易的做到。當你真的做不到的時候,也不要著急,多練習,管住自己的嘴,不隨便說話,也許我們的一句話,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你學會體會孩子的感受,表達出孩子的需求時,孩子也能很好的體會他人的感受,成為一個高共情的人。
另外教養方式會無意識的傳承,我們會無意識的用到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方法,尤其當我們帶著從父母那里接受到的傷害,沒有完全釋懷時,你會用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同樣的對待孩子,你的這個行為就在塑造另外一個你。如果你覺得痛苦,覺得壓抑,請做出改變,不要塑造另外一個痛苦壓抑的你出來。
現在,請立刻做出改變!塑造一個開心快樂,幸福指數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