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重陽節(jié),終南山下,
一位歸隱的詩人坐在菊花叢中,撫琴吟唱,
淡淡的花香隨風撲入鼻中,詩人酒癮大發(fā)!
但辭官已久的詩人,
當了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肚子才勉強填飽,哪里還有多余的錢買酒?
他只好漫步菊叢,
采摘一束菊花,坐在屋旁發(fā)呆。
正在惆悵嘆息之際,
一白衣男子扣門而入:
陶公,這是我家大人送你的酒。
陶公聞聲而起,
打開就灌了一口,然后說了一聲“好酒”,
就抱著這壇美酒重新坐回菊花叢中暢飲。
酒酣興起之時,吟出了著名的《九日閑居》,
最后大醉,倒頭就睡在菊地里……
這個典故叫“白衣送酒”,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陶淵明。
派人前來送酒的那位大人,是江州刺史王弘。
(這位王弘喜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
陶淵明
字元亮,又名潛,
私謚“靖節(jié)”
世稱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
352或365年—427年 ,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1,
陶淵明,
是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
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安貧樂道、崇尚自然,
是他思考人生得出的兩種價值觀。
他生活在東晉末期,
這個時候,朝代更迭,
社會動蕩,極為黑暗,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和天下所有讀書人一樣,
陶淵明最初的抱負是當大官,立大業(yè),
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
(意思是:雄心壯志超越四海,
滿懷豪情展翅高飛。出自陶淵明的《雜詩其五》)
所以,二十歲時,
他就遠離家鄉(xiāng)開始官場生涯,以謀出路。
但終其一生混過的官職,
不過是江州祭酒、建威參軍、
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芝麻小官。
他多次為官,
又多次辭職,賦閑家中。
2、
公元405年秋天,
在朋友的勸說下,
41歲的陶淵明再次出仕,
去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
到任八十一天,
上頭派了督郵到彭澤視察工作。
(督郵:官名,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 代表太守督察縣鄉(xiāng),宣達政令兼司法等。? 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設(shè)一督郵。)
這位督郵兇狠貪婪,
向各轄縣索要賄賂,
每每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
他一到彭澤縣地界,
就頤指氣使叫縣令前去拜見他。
陶淵明正準備動身,
他手下囑咐他:
見到督郵要小心謹慎,
衣服要整齊,態(tài)度要謙恭,
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
陶淵明正直清高,
瞧不起這種狐假虎威的卑鄙小人,
聽了這樣的話,長嘆一聲,
說道:
我就算餓死,
也不能為了區(qū)區(qū)五斗米的官餉,
向這樣的小人低頭彎腰獻殷勤。
原話: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隨即作了著名的
《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回去吧!
田園都將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回來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游。
世事與我所想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么呢……
算了吧!活在世上還能有多久,
為什么不放下心來任其自然地生死……
之后便掛冠去職,
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之位。
此后余生再也沒有當過官。
3,
成為了隱士,
是陶淵明人生最后的歸宿?! ?/b>
他歸隱終南山下,
讀書寫文,耕田種地,
于是有了“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這樣的愜意。
即使后來農(nóng)田受災(zāi),
房屋被燒,從中產(chǎn)階級混成一個窮人,
但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
朝廷有意召他任著作郎,也都被他拒絕了。
那時的文人極具風骨,
像陶淵明這樣的比比皆是。
例如陶淵明推崇的顏回,
顏回的師傅孔子贊他: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翻譯: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只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巷之中,別人受不了這種貧苦,但是顏回,一心向道,樂在其中。)
孔子夸贊顏回的圣賢,
其實也是在闡述自己的觀念:
圣賢之人不追求物質(zhì)滿足,更注重精神崇高,
即使環(huán)境殘酷、物質(zhì)匱乏,賢德之人也能怡然自得。
例如崇拜陶淵明的李白:
明明仗劍天涯,滿身抱負,
偏偏說什么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不過是理想難以實現(xiàn),
看透世相沌濁,不再奢望罷了。
4,
千百年來,
陶淵明的粉絲非常多,
而且都是重量級的大腕。
李白那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與陶淵明的
“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可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后,
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把陶淵明引為隔世知己:
寬心應(yīng)是酒,譴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
孟浩然也崇拜陶淵明,
他在詩中說:賞讀《高士傳》,
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
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蘇東坡也是陶淵明的迷弟。
他自己“追星”就罷了,
還帶家人兒子一起“追星”,
讀陶詩、和陶詩成了父子生活中的小樂趣。
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在人生低谷時期,
把他耕的那塊東坡地,比作陶淵明的斜川。
他的《江城子》中,
一句“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
毫不掩飾對偶像的崇拜之情。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
一生留下詞作六百多首,
幾乎每十首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guān)。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
對陶淵明的詩文推崇,幾乎到了愛不釋手地步。
他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
他編的《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專集……
即使到了今天,
進取,成為現(xiàn)代人主流價值觀,
但崇尚陶淵明的人,仍不在少數(shù)。
木心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
有時候,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木心
中國當代作家、畫家
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
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
陶淵明的菊和酒,
代表人生以退為進的另一種可能,
或者說,
更接近人的本心,
是精神上的桃花源。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
一切文化都會沉淀為人格。
陶淵明就代表一種安然自立的人格。
其次,
陶淵明也代表一種心態(tài),
如洛夫的詩歌《尋》:
所以,如以陶淵明那種方式看山,
就不致汗?jié)袂嗌溃瑲獯缗!?/p>
學者費勇說:?
學會了如何生存的我們,
卻遠沒有學會如何生活。
我們迷失在了手段里,
忘了不論多大的事業(yè),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生活。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我們既要進取,又應(yīng)該堅持
保有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
想愛就愛,想干就干,活他個痛痛快快!
如此,陶淵明的酒,
確實是我們最值得喝的一碗雞湯。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歷史比小說精彩,比影視劇還有趣!
關(guān)注本公眾號:白色罌粟
正史、八卦,總有一款適合你。
本文為公眾號原創(chuàng),如需轉(zhuǎn)載,請通知本人,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