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把當老師看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自己必須達到專業水準,比大多數人強才能去教別人.實際上并非如此,古人對此就有過精辟的論述.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面面俱到,當然也不可能所有方面都不如別人,總會有他略強于他人一點的地方.那么在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去作為老師教別人.
也許有讀者會問,我們討論的是學習的方法,為什么卻在講作為老師教別人呢?這就牽出了我們今天的主題:以教為學.
可能有人又要問了,我自己都沒有學好學精通,怎么能去教別人呢?以教為學的理念,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一個人既是老師同時也是學生.如果把教學這件事理解成知識從高勢能向低勢能轉化的過程,那么老師只要站的比學生高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有珠穆朗瑪峰和馬里亞納海溝的高度差.
這是一個學習金字塔,展示了不同學習方法的效果.很明顯可以看到,教別人的學習效果是最佳的.以教為學的有效性確有實踐依據.為什么以教為學的方法能有這么好的效果呢?這里有三個方面的邏輯:
其一,因為要教別人,就能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有些知識我們自以為懂了,但是給別人講卻講不清楚,這說明我們有些環節沒有徹底了解透徹.為了給別人講講清,我們不得不逼著自己把知識學透.
其二,教別人就是一個強化自己記憶的過程.復述知識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教學的環境也讓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增添的新的場景,使得這些知識更容易被記住.
其三,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強化我們的的認識.一個人的見識和想法畢竟有限,與他人互相交流能夠讓自己看到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和可能被忽略的環節,讓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更為全面.
所以呢,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我們在學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如何來教別人.這里也有兩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是不能知道多少講多少,而是要想盡辦法查閱盡可能多的資料,把問題講清楚.這里就要用到主題閱讀的方法.把你要講的主題市面上能看到的相關書籍全部或買或借搞到手,把網上相關的資料和討論全部弄下來,然后一一研究.
這樣一來,即是最初你對這個問題是一知半解的,通過這樣的學習和研究基本也能夠對這個主題有非常深刻和體系化的認識了.這樣一來,不僅講課的效果一定不會差,而且對自己構建知識體系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二是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我們思考問題一定應該是先有證據再據此得出結論的科學家思維,而決不能是現有結論再去找支持自己結論的證據這樣的律師思維.必須澄清一下我絕不是說律師思維不對,但是這樣的思維在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不太適用的.
在講課中提到反例并且做出適當解釋不僅不會削弱說服力,反而會讓人感覺這個人做事誠實踏實,能夠反過來提升授課者和課程的可信度.
那么,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嘗試把自己今天新學到知識向身邊人講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