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水滸》摘抄的句子就有“淺雪初晴,薄云方散,溪邊踏一片寒冰,岸畔涌兩條殺氣”。青天白地,寒氣凜冽,踏冰瑟瑟,殺氣騰騰。聲色很美,打斗猛烈。楊志出手是《水滸》里打斗場面中最好看的,斗林沖、斗曹正、敵魯智深、呼延灼,與一等一的高手過招勢勻力敵。在教場上爭鋒,直看得朝廷大官梁中書呆住,眾位軍官士卒贊嘆喝采。刀槍弓箭策馬殺敵,楊志無不嫻熟,真是高手中的高手。
身在武行,楊志才干高,心思細,有極高的才華。他還有極好的出身,三代將門之后、五侯之孫,門庭光耀顯赫。東郭門比武時梁中書本已有令“射死勿論”,可恣逞手段,但他并不枉害人命,敵手步步緊逼箭箭后心在前,他輕松躲過,并不計較,有意不射要害,放人一馬。由此可見他本性善良,不是縱武逞兇之徒。外美內才兼具,可謂“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含著金勺子出生的他從小修十八般武藝,少年中武舉做高官,押送為皇帝采辦之物,人生原本一帆風順,可是就在他如旭日初升正燦爛東方,他的人生便陰霾籠罩,從此霽月難逢。失陷花石綱,被劫生辰岡,兩番任務失敗,兩次逃亡生涯,從此占山為寇,再無“揚志”之機。
每一個上梁山的人都有一部傳奇,可資嘆詠,而他與晁蓋等對視,眾目睽暌下,卻只有一個笑話。相談往事,至談他“眾人大笑”,想他心中該是如何的無地自容!
“楊制史威名”“早年便聞制使威名”,眾人皆云,嘆服發自心底。而眾人皆傳的盛名雖確、盛名雖符卻并無業績。英雄,此生無功。
我聽說龍泉寶劍深埋地下,會有光氣直沖斗牛;美玉常常得人溫潤愛撫才會晶瑩無比。寂寞一生的你,病死征途之際,不知會如何總結自己生平遭際,將怎樣面對泉下祖宗先人。但我深深地為這未顯揚的大才,無實績的高藝,慨嘆、痛惜。
楊志并未“揚志”!他本想為制使效朝廷戰邊疆立戰功,然而最終一事無成。為何如此?有人說人生如打牌,想贏,一看牌摸得如何,二看牌出得怎樣??v觀楊志一生,我覺得他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可憐可惜!
選定方向,貴在堅持。楊志一出場,面對的就是兩個選擇。一是上東京回官場二是入水泊做草寇。回去是他的心愿,馳騁沙場,博個封妻蔭子,不愧祖宗先人是他的志向。王倫的熱情、水泊的酒肉、中肯的勸告都未能將他誘惑。他堅定地選擇了走向遠方那渺茫的運命??梢妼㈤T之后的門第觀早已在一出生,便把他的心與報效朝廷相連。朝廷,本該是他命中注定要擔負的十字架。
可是遇到困難失敗,他的反應是逃跑,不是面對和彌補。前失花石綱,十個制使回去復命,只他一個逃跑。后失生辰綱,他差點跳崖轉念又選擇了逃離。逃是解決不了困難的,只會把處境弄得更糟糕。前一次逃為再求官職砌成障壁,后一次逃身陷冤屈,由無責轉而有罪,再無回去的可能。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可楊志選擇了自己的運命卻不敢去背負,他是戰陣上的勇士,卻是人生戰場的懦夫、逃兵!
林沖想守住回去的可能,所以,他吃人家請忍,權且忍讓;所以,他忍辱聽放茍且草場破屋中。選擇了矮檐下,且低頭,等能伸展的時機,一展自己力量。
楊志,你就不能回去,且領罪忍耐再等云開月明嗎?如果說一失花石綱,皇帝所愛,怕失性命,可當老天開恩又給了你一次難得的機會,為什么不緊緊抓住?你雖敗,但責不在你,眾人不聽,你又先醒。為何不投案、抓賊,洗冤,反而用最無力的逃離,給了眾人誣陷自己清白的機會?這一逃上負朝廷任命、中負伯樂梁中書之托、下稱眾人奸心之愿,實在不智。最終你還是走向了自己心愿的反面,成了別人的笑柄。
走在朝向理想的路上,總有荊棘坎坷,以自愛鏗然曳杖聲的豁達處不平,以站成一株向日葵的執著擎著夢想,人生才不會陷入失去方向的迷茫。這需要明確選擇的大智、敢于堅持的大勇。
智慧是能靈活變通的通達。人生如水流,奔海的路不是一馬平川,繞山繞險過高低,最后才能奔向海的廣闊。楊志能忍上下打點看高太尉臉色的屈辱艱難,也許身居侯門知曉此事,但他不能忍無賴挑信,小小牛二真成了咬傷了他的“沒毛大蟲”。老舍說“好鞋不踩臭狗屎”,大家見牛二一哄而散,紛紛躲避,可傻楊志正處楣運,不僅不躲,還向牛二耐心詳細地展示寶刀奇功,真是傻到可以,簡直配合牛二給眾看客演了一場鬧市劇。直到被惹得發毛,一寶刀正中無賴要害,殺了無賴賠了自己。他的“為民除害”全是無心,下手又重又狠不顧后果,說話直來直去不藏不掖,這性格,典型的筆直奔流,遇山即阻。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笨鬃友杂拢侵怯掠兄\之勇;蘇軾言勇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可是楊志殺牛二,因與無賴糾纏,純屬匹夫之斗,正小人之斗,非君子之勇!韓信胯下受辱,卒成功業;楊志不逃無賴,自陷紛爭,如此胸無大局,目無遠志,怎堪英雄!
楊志最大的失敗,也是他的笑柄-----劫失生辰綱,不因不能,只因不仁而失人心,志不得行。仁,這是有才者最該銘記的鐵的箴言??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孟子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天下畔之”。仁是處世成功,志得順行的鑰匙。我們生于人世處在人際關系包圍之中,想要做成什么,肯定涉及他人,單打獨斗是鐵定失敗的。仁是什么,“仁者愛人”,心中裝著他人悲苦,細察人心,成人之美,才能籠絡人心為己所用。助人者自助。比如及時雨宋江,一呼百應,本不高強而居首位。而楊志卻不懂得護送生辰綱并不只是他一個人身上的干系,眾人心齊,泰山方移,人心生怨,必致生亂。其實,即使沒有晁蓋一行來劫,楊志手下之人對他早怨氣滿滿,堅持前行只是怕蔡太師威勢、送金寶實乃重任。楊志的怒罵、鞭打,讓烈日下重荷而行的軍卒怨苦不堪,讓隨行的督管心生誹怨。如果他能講清熱時行走的必要性,如果他有像老都管般以前程名利誘惑鼓舞人心的手段,在眾心擁服下,再戒之以嚴,黃泥岡上十五比七,賊智與官軍的對壘勝敗難論。吳用之計,正是在楊志一行人心渙散基礎上方才得成。否則,若楊志精細徹底施行,黃泥岡不停步,見美酒不飲用,怎生禍患?先有怨心,后生禍患。黃泥岡之敗,亂自內生。
王安石有變法之才,無適用之人,法好而被亂用。一個美麗的愿望,就像一把閃閃發光的寶刀,因為有了用他的人才能建立不朽功勛。劉邦曾道韓信善將兵,而己擅將將。所以,你能借助多大范圍的力量,決定了你能辦成多大的事。此之論古之謂行仁政,修文德遠人來之;今人謂“人脈”是成功的前提。佛說把自己修得圓滿,還要渡化別人。酒香還怕巷子深,在世上你要想留下點什么,就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向遠方那廣闊無比。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相關。在泰戈爾的詩中光輝耀眼的上帝,卻把他的腳凳放在最最窮苦的人中間。
其實細察楊志運命,他不僅不是“倒楣蛋兒”,反是上天垂青的幸運兒。前犯錯逃亡,老天給了他赦罪的機會可以東山再起,后錯殺人命,老天令正遂眾愿眾人保之。還因錯就錯,給了他一個到梁中書府,被伯樂賞識的機會。最后,哪怕他自己都覺得自己錯得無法收拾,老天還是恰巧安排曹正、魯智深助他打下二龍山,有了寄身處。所以,楊志之敗,不在運命,全在自身。
打下二龍山,正是仁、智、勇兼具得勝。仁,人心,魯達助之。智,智慧,曹正施妙計不費硬攻力。勇,勇敢、勇武,三人武功個個高手。
成功,絕對不是光憑有才氣就行,這個道理,不知最終楊志是否明白。有才無能很可能與他出生世家未經歷練有關。比如他挑擔,是雇人挑,押送生辰岡是空手行;寧肯賴賬沒面子也捱不了餓肚子。從這些細節看,像吃不得苦的。作為師長,教孩子本領,更要領孩子領悟人生等孩子經歷人生,只有從生活中習得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只有在與人交往、合作中增長的才能才是真才能。
二、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1.描寫楊志打斗場面的段落煞是好看,運用景物描寫、側面烘托、細節描寫,文字中可見猛烈互打、馬蹄飛騰、射箭躲弓、眾人目瞪……通過感受這些場景,學習描寫方法,也了解楊志的絕世功夫。
2.與眾豪杰比,楊志功夫了得,成就平平。通過探究他人生失敗之因,學如何通過語言、事件展現人物性格,并將其失敗作為人生借鑒
【預習設計】
1.概括楊志故事(復述、畫結構圖、擬小標題均可)
2.楊志本是三代將門之后,他不想落草最終落草。他的人生是不是像一只沒頭蒼蠅,飛一圈,又落回了原處?
3.楊志押生辰綱為什么失敗?如果是你,生辰綱被劫后你怎么辦?
4.你喜不喜歡楊志,說清理由
【教學目標】
A1.概括楊志經歷
2.通過細節描寫、故事情節歸納楊志性格,突出兩點:武功蓋世、功業無成
B3.學習景物烘托、側面描寫表現人物
4.探究、討論楊志失敗之因
C5.汲取楊志教訓,重視才干也重視才能,不能學屠龍之技要長實干之能
【教學流程】
課時一:絕世武功,天下無敵手
1.概述楊志經歷
【如,生于將門中,年少露崢嶸。失陷花石綱一逃而亡命。(后文補敘)輸金謀復位,被劫遇英雄。力敵又強留,不愿為草寇。怎奈太尉惡,金盡心愿空。賣刀遇潑皮,傷命被發放。巧遇太師婿,識其絕世功。托負千金擔,臨行督管從。暑熱觸眾怒,不從入彀中。失陷生辰綱,欲死又逃命。巧遇林沖徒,指引占山領。三山打青州,終入水泊中】
2.楊志一生最突出的是兩大特點,武功高強,無所成就。第一課時講一,二課時講二
寫武功高,主要通過他與對手打斗的場面描寫表現
他的敵手有林沖、魯智深、呼延灼、大名府高級軍官等,他與他們不相上下
景物描寫:與林沖打斗,以清朗蕭寒襯武打激烈,以“涌”兩股殺氣寫殺氣騰騰武藝高強
側面描寫:大名府東郭門比武一段
到教軍場軍陣之嚴,軍容之整,說明訓者非等閑
與急先鋒比武不同觀眾反應極寫武功蓋世
拓展側面描寫,如寫美女:羅敷之美,美女海倫之美;寫音樂,東船西舫悄無言;寫武功,關羽溫酒斬華雄
課時二:武功高成笑柄,名楊志未揚志
1.探討楊志失敗之因(詳見解讀)
2.拓展材料:遇與不遇(來自網上)
《漢書》通過對這些人遭遇的敘述,暗示出君主用人政策對士人命運的左右。王充《論衡·逢遇篇》對這個問題剖析得更為透徹:
? ? 世主好文,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主好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文王不好武,武王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
《后漢書·梁統列傳》對梁竦有如下記載:
? ? 竦生長京師,不樂本土,自負其才,郁郁不得意。嘗登高遠望,嘆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如其不然,閑居可以養志,詩書可以自娛。州郡之職,徒勞人耳?!?
? ? 梁竦出身高門,少習孟氏易,弱冠能教授,是位典型的儒生。梁竦“生當封侯,死當廟食”的理想,道出了漢代士人心目中的遇合畫面,要想得以實現有很大難度。相反,如果在州郡任職,就難免產生不遇之感??傊?,漢代士人積極參與現實的人生態度和渴望青云直上的迫切心情,既是促成君臣遇合的動力,也是造成許多人產生不遇之感的直接原因。如果都聽任自然,無所追求,服從命運的安排,當然也就無所謂遇和不遇了。
李商隱因自己人生失意,對賈誼抑郁失意更為關注,其《賈生》詩曰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首詠史詩在切入點的選取上頗為獨到,在對賈誼遭際的詠嘆抒寫之中,蘊含著深沉的政治感慨和人生傷嘆,而這種感慨自傷情懷頗能引起后世懷才不遇之士的情感共鳴,給予了高度評價。但王安石評價歷史人物的著眼點則跳出了個人人生君臣遇合的得失,立足于是否有用于世有助于時的角度,表達了獨特的“遇與不遇”的人生價值觀。遇與不遇,不在于宮場職位的高低,而在于胸懷謀略是否得以實行,是否于國于民有益: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