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多人的記憶里,貧窮很可怕,貧窮甚至是阻礙一個人成功的最大的障礙。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中國,貧窮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貧窮也的確了影響了一大批年青人的成長。
很多人用“小時候窮,一輩子窮”來形容那一代人艱難的生活。小時候的貧窮的確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缺乏安全感、被認同感,甚至會產生自卑,以及一些乖戾的行為,等等。
所謂人窮志短,意思是說,貧窮會令人走不出原有的生活 圈子,以致缺乏遠見,即便成功之后,也會因為小時遭受到過多的冷眼,而變的冷漠,不近情理。
甚至,更有人慨嘆,現今農村貧窮地區培養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越來越難,讀北大清華等名校幾乎成為農村孩子的奢望。
然而,對于上述觀點,我有著不同的認識。
我本人來自貧窮的農村,周圍也有好多人小時候過的都是窮日子,長大后不但沒有上述的毛病,反而因為吃過苦,更會努力地 工作,也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點,對人慷慨、友愛,懂得回報社會。
縱觀世界之上,貧窮出身的人比比皆是,美國著名慈善家邁克爾 · 布隆伯格小時候只是一個送奶工的孩子,上大學時靠打工糊口,現在他為他的母校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捐款已超過11億美金。
而反觀一些從小錦衣玉食的孩子,長大后碌碌無為著不乏其人。
前幾天,我參加長跑俱樂部一個活動,遇到小時候的一個朋友,他的父親是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私營企業家,家境殷實,讓好多人羨慕。朋友大學畢業之后,其父親因病過早去世了,朋友也無力經營企業?,F在只能得過且過般混日子。
我們應當承認,很多人所指出的貧窮所帶來的諸多毛病確實存在,小時候的貧窮和將來的發展不順利確實有很大的相關性,但這個相關性不構成因果關系。
綜合分析發現,比貧窮更可怕的是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缺乏見識。
缺乏見識指的是沒有遠見、預見性,沒有深入思考問題能力和方法,以及較低的認知水平。
或許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與認知水平不在一個平面上的人,即使講再多的道理,也是永遠講不通的,與與牛彈琴無異。
現實中,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初中時就被家長要求輟學打工,任憑多少人勸說,家長一根筋犟到底,這不就是缺乏見識的表現嗎?
《莊子 · 外篇 · 秋水》說:“夏蟲不可以語與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與道者,束于教也?!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缺乏愛。
很多人小時候,由于家庭的原因,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學校、社會又常常遭受冷眼,這就造成了他們不懂得關愛別人,不懂得分享。
還有一些人,從小就沒有培養關愛他人的習慣,以致他們長大后,非常小家子氣,凡事任性而為,不能融入別人的世界中去,這個現象在獨生子女身上特別明顯。
總之,缺乏愛的人難以大氣,不大氣的人做不成大事。這與錢的多少、貧窮與否沒有關系。
最后,比貧窮更可怕的缺乏規矩。
缺乏規矩會令人逾矩而不自知,其結果是,不被世人接受,甚至會讓他人與你作對。當然,這些人也會感覺整個世界對他們都不友好,但其原因尚不能自知,久而久之,會對社會產生抱怨、戾氣。
前些時候,新聞報道,東方航空的一位乘客因為好奇放下了飛機的應急滑梯,影響了整個航班旅客的行程,這就是沒有規矩的典型表現。
總結一下:
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是比缺錢更可怕的事情。沒有錢,有一輩子的機會可以去獲得,而缺乏這三樣東西,后天再獲得的難度就非常大了,而它們的缺乏和窮沒有必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