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腳踩大地 ——經實證檢驗的科學學習方法

認知課5

仰望星空 腳踩大地

——經實證檢驗的科學學習方法

這一節內容的接口越來越多:應用原理、學習環節是讀取-編碼-應用-迭代、學習案例的啟發。

星空

#應用原理#

基于學習的五個公理給出了認知學習法的五個應用原理:必要難度、生成效應、測試效應、間隔效應、交叉效應。

活到現在作為學生的經歷占據了幾乎我所有的時間,我也曾好是尖子生,但看到頂級的優等生還是會心生羨慕想知道他們的學習方法有沒有共同性,現在知道了,是有的,無論他們選擇什么樣的方法最終發生在頭腦層面的反應是一樣的。

這一點給我很多啟示,想起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商家宣傳各種“神童”的學習方法或者講座,很多人花了不少錢然后用同樣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其實就是只做了生理和現實層面的改變,頭腦層面并沒有發生改變所以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糟。不得不感慨,只占體重2%的大腦消耗體能的20%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上高中的時候,因為身體透支記憶力嚴重下滑,成績下滑嚴重,同桌看我那么辛苦的學習卻不見成效就給了我一本《學習的革命》。可那時候的我已經急紅了眼,哪里能看得進去這些方法論?只是著急著看到底哪些方法能夠真的改變我的成績?學會哪些知識能讓考試分數高一些?有沒有學完就用的東西能讓我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是沒有,所以那本書就被我放在了書架上并沒有重視。而他的成績在高三也一直飛躍,我被他各種“教育”,最后差強人意?,F在回憶起來,自己那是有眼不識泰山。

沒有頭腦層面的改變,再多的方法都沒有用處,今天看來也是一樣。

1生成效應 ?Generating Effect

簡單來說,就是用自己的話來闡述概念。說起來感覺好簡單,但做了才知道這里面也是有深淺的,是只能復述老師講到的內容還是能夠有自己的理解,這就是檢察有沒有把新學到的內容和自己過去的經歷經驗整合在一起,也就是內化的過程

為了驗證生成效應做了學習后實驗,有四組:在學習結束后,1組反復讀且抄下來,2組用高亮標注重點,3組做讀后筆記,4組去想可能的考試題以及自己給出的答案。而實驗的結果是4組水平遠遠高于其余組,尤其是1組效果是最差的。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笑來專欄里一直鼓勵大家要在專欄下留言,甚至做了很多組數據,有一周關于落后的內容就是在刷新大家對這些細節的認知。而在看完文章之后,寫出自己的感悟或者重新解讀一下作者文章中提到的概念,竟然就是自我生成,而這個過程有多難,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雌饋矸浅:唵蔚母拍?,用自己的話說清楚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如果沒有經過訓練或者可以練習,寫出來的內容常常和自己想的相差甚遠。堅持按照作者的思路先理解,在用自己的理解進行加工再輸出,不僅要內化還要高質量輸出,這樣做的人很少,但能夠開始做就是新的開始。

2必要難度

存儲與提取負相關,也就是說存入記憶越容易,提取出來就越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會更牢。簡單來說,成長不快樂,學習有難度,但只有有難度的東西才是有效的,就像是健身的時候,肌肉最疼痛的時候才是生長的過程。

3測試效應

測試能夠增強人的長期記憶。

4間隔效應

在重復學習之間要間隔一段時間。這個對于培訓上意義要相對大一些,之前我總是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但是現在覺得其實交叉來做這些事情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尤其是課程設計的時候,在大約一周左右要做一次回顧,否則強化的內容很容易被遺忘。

4交叉效應

提醒我們要做多學科的整理整組學習,這樣有利于長期記憶。也就是說,同時開展多記憶多學科的學習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還能更高效。AAABBBCCC-ABCABCABC,這樣的效果更優,這讓我想起了現在所謂的“斜杠青年”,其實能加入一樣就能多樣同時進行,這是一個訓練的結果。


學習環節

#學習環節#讀取-編碼-應用-迭代

1讀取

讀取的原則:尋找概念-組塊分離-間隔效應-交叉效應

提到讀取兩個字,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學習的C++語言,其中有很多基本的程序編寫內容或者思維就像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思考過程,那種感覺非常的神奇。再次重溫這個詞匯,讓我突然意識到認知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只有有了這樣的認知和概念,把人的思考過程弄明白之后,讓電腦或者說代碼、數據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編排編碼,就是我們今天用的各種軟件,同時實現各種功能。

對于組塊分離,如果聯想到C++語言的學習過程,我很能理解,就是把以前記憶中的一些東西重新拆解、平移、類比、遷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然后重組,重要的不是模塊發生的變化,而是在這中間能夠看到模塊與模塊之間內在的聯系,就像是找到提線木偶身上的線一樣。

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有點顛覆的概念——重力到底存在么?我的第一反應是:存在啊,從小學開始就在學習,尤其是我是學物理的,這是一個相當基礎的概念??墒窃谥匦抡J知的時候,我才理解,無論是重力還是本輪,其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探索這個世界,這只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概念。牛頓定律是要建立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才成立,而恰好這個定律完美的解釋了我們現實世界,于是大家就接受了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最開始不叫“重力”,把這叫做“輕力”,如今這個概念就叫輕力了。所以,只是一個假想出來的概念卻束縛了我十幾年,還以為是理所當然的!

這里我就更加理解前面所講到的“工具主義”了,這個世界需要進行計算和預測的,所以拿來就用而且用的不錯的,都被我們默認為是真理或者真實存在的,而在現實中這樣的東西到底是否存在,大家并不去深究。而在假想出來的概念里,只要最后呈現的結果是好的,一切都還不錯。

我想到了我練習琵琶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數6”來練習輪指,其實人只有5根手指,在這個過程中要隨時把下一個手指當做第六根手指,然后會發現自己在連貫性上會有一個提升。不過,等慢慢技能練起來的時候這一招就不管用了,現在想起來大約是騙不了大腦了吧!目前我的大腦還在受騙狀態,所以技能有待提升??!同時應該讓自己感受雙手的用力、角度等問題,把實體的手指搬在腦子中將正確的動作做一個拆解,然后放慢了去做去感受,這樣才能提升,而不是自己之前的一直傻練。

閱讀法:深度閱讀、錨定閱讀、檢視閱讀、主題閱讀

關于閱讀,也是最近才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只是用心“讀“是完全不夠用的。這里提到的方法,在閱讀的時候我也會去做,比較好奇的就是“錨定閱讀”,查了一下“錨定效應”是心理學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和前景理論、心理賬戶原理并稱為行為經濟學的三大基石。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對不了解的事物缺乏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這時候出現的提示就像一個“錨”,把答案的范圍死死地限制在了這個附近。而錨定閱讀,我理解,就是在自己遇到某個問題或者相對非常困惑沒有答案的時候,可以先廣泛涉獵閱讀,也許在讀的過程中會突然對某一個專業或者現象特別感興趣,這時候就應該鎖定這個內容,這就是你最好奇或者最需要解決的范圍。

編碼

2編碼

這就是輸入后處理信息內化的過程了。我理解就是把信息分門別類打包處理,為行動做準備。這有一條總原則:脫離有效的基本原則,形式和工具是無效的。

編碼階段有這樣7個技術:比喻+類比、3R、自我生成問題、費曼技巧、卡片學習、康奈爾筆記法、思維流筆記法。

這7種方法我都不陌生,在過去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會反復應用并且還有一些低效的方法我都用過,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再聽一遍講解,好像把這些年學生經歷重新走了一遍一樣,一股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

啟發:重要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我能不能把核心問題、關鍵詞進行延展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來為它們找到不同的接口,只有我們打磨出更多的接口迎接——擁有多接口的概念,才是生機勃勃的。

我喜歡的筆記方式,目前還是用寫文章的形式寫下來,然后用高亮標出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在自己的腦子里形成一張知識脈絡圖,這樣我每一次檢索到這張脈絡圖就能想起所有的內容。這樣的方式其實應該反過來,這也是需要訓練的,希望在未來的學習中我能get新技能。

第一遍學習知識的時候使用圖像和關鍵詞,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織一張大網出來,再做框架整理、羅列信息,這個的要求就是要形成組塊,目前我學習的內容是我以前并不熟悉的,組塊沒有形成還不適用,但是在工作中我完全可以這樣去做。

目前文字輸出是線性的,我暫時還做不到立體,反應速度相對也不夠敏捷。在工作的會議上,因為對一些基礎概念似是而非,沒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模塊,在提取的過程有些困難,所以每一次培訓看似收獲滿滿,實際上都是一些重復內容,因此并沒有感覺到個人的提升。有的放矢,大約說的就是我的狀態吧,目前意識到了,之后會注意。

應用

#應用# ? 測試效應、MVP、根據地策略

MVP的重新定義,給我帶來的思考較多。

1預設的未來的結果到底變不變?我理解的是線性的,不變。但事實上,每一天都在發生無數變化,這個也是事實。那么既然是變化的世界,為什么我總在用不變的思維去思考還總設想著這一切都是不變的?那么遷移到生活中,做事情究竟是一次做完,還是一點一點做,同時不斷糾正?以前我是非常偏重前面的,我覺得都要做什么都要一鼓作氣,因此在別人看來是非常鉆牛角尖的,但我自己還意識不到,覺得這非常的正常,而且自己是對的。現在才看清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愚昧啊!

2既然未來是不斷變化的,那怎么才能避免全盤皆輸?只有以科學方法論為基礎的行動方法為依據——即:假設-檢驗-反饋-迭代。這沒什么神奇,甚至每個人都知道,但是怎么察覺自己?怎樣意識和檢察自己?怎么樣把結果內化?

想到《七年》書里提到的:“每次運行程序前,要先把程序在自己腦子里預演很多遍,之后才會在電腦上輸入”,李笑來非常感激自己能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剛開始還不理解,現在恍然大悟,因為這就是一個檢查的過程。

我自己反而就做的不好,初中開始接觸電腦,用得最多的就是word,因為當時有很多文章需要現在電腦上打印出來再發給雜志社,當時word沒有自動保存的功能。當時注意力很容易被右下角彈出的對話窗口掠奪,等到重新回到操作界面的時候一個措手不及就把一上午的工作結果弄丟了,重點是我還是在別人家用一個大家說是“壞女孩”的姐姐的電腦。其實壞,也不是過就是喜歡追潮流、穿時裝、愛化妝、愛唱歌,這樣罷了,可是那時候這就是我該遠離的對象。

沒有“預演”,一遍又一遍,一周又一周,我花很多時間把一個不到一千字的文稿反復打很多遍,就是因為操作不熟練。幾次折騰,我在電腦開機之前,先給自己列下一個清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什么影響注意力的時一定要關掉的,那些很重要需要在一開始就完成,什么是不重要的,可以慢慢來。這樣,在去姐姐家之前我已經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在腦子里過了一遍,還有一個清單,后來的效率果然好多了。

這個過程和我現在在做大型活動時候很像,在之前我會把會場布置人員安排等事情交給伙伴去做,自己把整個會議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情在腦子里全部預演一遍,會議的流程、每一個環節、上下場什么人負責、主持人分享人主講的彩排、會議室燈光音響茶水等,在腦子里把這場會議先模擬很多遍。大部分人看我的工作筆記,完全不能理解我每天都在做什么,而那和遙遠的未來對接的內容只存在在我的腦子里。

反饋得到的內容讓我重新思考,在以前的系統里我是無法忍受反饋中相當消極的內容,不是因為不接受批評,而是擔心伙伴的積極性,同時有一個念頭在心里: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但是這個觀點現在看起來幼稚極了,這不就是把自己的接口全部關掉么?來自各方的建議聽聽沒錯,最后是否要參考還是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迭代”,對方的反饋是不能作為我們迭代的標準的,因為他的反饋我們并不能判斷他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知識,他是否是在情緒化下的反應?……等等一系列都是不可知不確定的,最終要找的還是普適標準,也就是我們基本準則。

寫到這里,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別人的反應只是我們觀察自己或者看待事物的一部分,甚至是小小的一個角度,更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分清楚這件事情本身與核心拼圖之間的關系。這到底是一塊可以聯系核心拼圖的內容還是周邊拼圖?這個沒有人可以幫助,只有自己去做,笑來說,不刪除任何人的評論并不是因為認同,而是讓自己有機會看看這世界上行行色色的人,給自己多一個機會了解世界上的人。這一切的目的并不是去迭代自己的認知!

的成長大約看的就是核心拼圖內容的升級吧!線、面、體的升級,就像《頭腦特工隊》里展現的那樣,是一個全方位的改變。而所有這些發生的改變全是頭腦層面的,是非自己親身體驗而不可領悟的。從不理解到理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辦法,只有自己做出來。沒有對錯,只是升級,只是更快、更好!

#學習案例#

最后的學習案例,給我了一些啟發,未來我要給自己定更多的可實現的學習目標:

學習PS、PPT,掌握基本設計思維

健身:crossfit

大型會議籌備經驗

講師個人能力打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活在這世上 我們都像叢林中的野獸 為尋覓愛情 不惜發動戰爭 當大雨來臨 只會躲避樹下 梳理毛發
    不是悟空的吾閱讀 250評論 6 13
  • 俞敏洪在創業前是做了客戶群積累的,那么還有一個關鍵的積累就是行業經驗和工作經驗的積累。俞敏洪在打工和創業的時候,他...
    eashion閱讀 578評論 0 0
  • 陪著思思來文具店買文具,她從旁邊挑著筆記本,我想起我的熒光筆用沒了,拿起粉色的熒光筆試筆。 她挑好了后湊到我面前,...
    熹茹閱讀 484評論 0 3
  • X姐是一個勤勞能干、聰慧善良、干凈利落的女子——這是別人眼中口中的X姐。最了解X姐的人是她自己。 (此處省略...
    麥草店主閱讀 19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