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玫和老公吵架了,吵得傷筋動骨,吵得肝腸寸斷!
玫的兒子上一年級了,她早過了產后抑郁的階段,但是最近心情非常糟糕。
她的工作比較輕松,每天按時上下班,不出差不加班。老公收入頗豐,但工作很忙,常出差常加班。
三口之家,沒有老人幫忙,孩子和家務占滿了玫的業余時間。
兒子的學校雖然離家近,但放學早。玫請了同小區剛退休的王奶奶幫忙,放學后把孩子接到她家,玫下班了先順路去菜市場買菜,再去王奶奶家接兒子。
每天回到家六點多才開始做飯,要到7點才能吃晚飯,洗好碗收拾一下廚房就快8點了。
以前兒子上幼兒園沒作業,玫陪他練完琴,再玩一會兒就招呼他洗漱睡覺。等孩子睡著后,玫才能去洗衣服和打掃衛生,招呼晚回來的老公,有時給他熱飯菜,有時為他做醒酒湯。
可是這學期孩子上一年級,每天要寫作業,在王奶奶家雖然能完成一部分,但學習習慣沒有養好,寫作業效率很低。
每天晚飯后兒子繼續寫作業,玫在一旁給她檢查,看見兒子一會兒摸鉛筆,一會兒玩橡皮,她就忍不住著急上火,不停地催促兒子。
接下來的練琴更像打戰,時間緊,任務急,想到后面還有堆積如山的家務,玫難免焦慮。
2
那天恰好老公沒加班,一家人吃完晚飯后,玫去洗碗,老公問她過年回家給老人帶的禮物買好了沒,玫說還沒時間買。
看到老公正在玩手機,就說你想想買什么吧,老公說:這些平時不都是你在管的嗎?我哪知道買什么啊?
玫三下五除二地洗好碗,想上網逛逛買點東西,便讓老公去陪孩子寫作業,陪他復習期末考。老公卻說:
“你去陪他寫吧,我根本不知道他學到哪兒了,再說,我脾氣不好,一會兒把他罵哭了,你又要埋怨我。”
玫想到回老家的各種伴手禮都沒有買,自己一家三口該添置的行頭都沒添,孩子馬上要期末考了,今天的作業沒做完,琴還沒練......心里一陣煩躁,忍不住大聲說: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你到底會干嘛?”
老公立即吼了回來:
“這不都是女人該做的么!我每天上班累死累活,回家還要干這干那,那要你干嘛?”
老公的這些話,像一根導火索一樣,點燃了玫沉積已久的各種怨念,那些隱忍和艱辛,那些焦慮和不滿,所有的負面情緒通通噴涌而出。
倆口子大吵一架,吵得驚天動地,吵得蕩氣回腸!
3
玫告訴我的時候,倆口子還在生氣和冷戰中。
她說:他回家什么也不愿做,什么也不會做,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會陪孩子練琴,不會給孩子洗頭洗澡。
我說那就讓他陪孩子寫作業唄,玫說“他特別沒耐心,總是罵孩子,說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兒子不愿意要他爸陪。”
我又建議讓她老公洗碗擦地,玫則抱怨老公碗洗不干凈,有時上面還沾著米粒,有時連洗潔精的泡泡都沒沖干凈,鍋碗瓢盆碰得山響;擦地偷懶,只擦中間地帶,邊邊角角都不管......
這我可真沒轍了,想不出來玫的老公能幫她做什么。
玫自己這么能干,孩子,家務,家里的人情往來,老家的公婆父母,所有的事情都包了,不累才怪!
一個女人如果長期過度勞累,情緒就容易變差,焦慮常常如影隨形。如果她老公能體諒能幫忙,那她還能心理平衡,能自我開解。如果她老公總是杵在那里“不動如山”,她的心里就會失衡,情緒更容易失控!
玫說真羨慕我做全職媽媽,不用上班,可以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所以她考慮要不要辭職算了,反正工資也不高。
她征求我的意見,我只有一句話:可以做全職媽媽,不要做全能媽媽!
4
玫的根本問題,不在于她要不要上班,做不做全職媽媽,而在于她不小心做了“全能媽媽”。
所謂能者多勞,媽媽十項全能,就意味著十項全勞。
在工作單位里,你的能者多勞,同事和領導都看得見,你可能因此收獲好人緣,收獲加薪或升職。
在家庭里,你的能者多勞,沒有人會特別感激你,你可能收獲一個與你漸行漸遠的懶配偶,和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孩子。
工作單位里,分工是比較明確的,你做多了做少了,大家都是看得出來的。而家庭里的分工是模糊不清的,你做得再多,那都會變成你的本職工作,都是你該做的,沒有人因此額外感激你。
媽媽在家里越能干,做的事情越多,爸爸和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就越少,這會固化成為這個家庭的常規相處模式。如果有一天媽媽少做了什么事,家人就會覺得媽媽“沒有盡職”,從而心生不滿。
還記得上大學時,我是寢室里少數會織毛衣,能做針線活的,有同學感慨說:將來誰娶了你肯定很幸福。焉知道幸不幸福與會做多少家務,真的只有一毛錢的關系。
我以前有個同事,這位大姐每天回家從不做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都是老公全包了,她不是不會,只是不做。這就是她和老公相處的模式,人家照樣幸福恩愛幾十年。
好朋友菲菲媽,上海女人,結婚的時候和老公都不會做飯,菲菲媽學得笨手笨腳,老公一學就會。婚后十幾年來一直是老公做飯,菲菲媽洗碗。有時老公要加班,就提前把飯做好放冰箱里,菲菲媽微波爐熱了就可以吃。要是老公沒做飯她就帶孩子去外面吃。
現在菲菲12歲了,廚藝相當了得,前幾天還看到菲菲媽朋友圈里曬孩子做的仔姜燒鴨、愛心牛排。
5
全能媽媽除了自己操勞過度外,更糟糕的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
日本患乳腺癌的年輕媽媽千惠,教剛滿4周歲的女兒阿花做飯,一年后,千惠離世,阿花已經能自己做飯。
“阿花每天早上都會早起做飯、出門遛狗、和爸爸吃早飯,刷牙洗臉,彈鋼琴,上學......下午放學,回到家后,打掃衛生、晾衣服、整理房間......完全不用爸爸幫忙。”
孩子的潛力非常大,媽媽適度地偷懶和缺席,有意地引導和培養,孩子才有機會得到鍛煉,成為一個勤快、能干的人。
常見許多被母親或祖輩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差。有的孩子上小學了還不會穿衣服,有的女孩五六年級了還不會扎辮子,更遑論洗碗做飯洗衣服了。
這些孩子也并不因為被照顧得好而額外感恩,相反,他們往往對長輩并不尊重,稍不如意就推卸責任,埋怨父母。在他們的眼里,照顧好自己本就是大人該做的事。
另一方面,全能媽媽把什么都做了,老公就被家庭邊緣化了。回到家什么也不用做,雖然正中下懷,有的爸爸也會因此有失落感。
我以前的一個男同事就曾開玩笑,說自己在家里可有可無,出差半個月家里一切照常,感覺自己一點兒也不重要。
老公對家務事的參與度越高,和家人的感情就越好。他能體會到做家務的繁瑣,感受到照顧孩子的艱辛,才會對老婆平日的付出心懷感激。他能參與孩子的成長,就會對孩子有更多的愛和責任感。
女人可以做全職媽媽,但千萬不要做全能媽媽!
請在老公面前適當地示弱,留一些領域給孩子爸爸去發揮,讓他感覺自己被需要,被期待,被要求,這樣更能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請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媽媽也有不會做的事情,也有不懂的知識,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有忙不過來的時候,這樣才能迫使孩子成長,懂得感恩,學會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