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君的兒子今年上大班了,她最近聽說別人家孩子已經可以做二十以內的加減法,漢子能認得五六百個,英語詞匯量也有一百多,而自己家的那個十以內的加減法現在還不會呢,字也不識幾個,她開始焦慮起來。看到周圍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班,她也開始蠢蠢欲動,心想再不給孩子準備上,將來學習就跟不上了。
很多家長和小君有一樣的想法,普遍認為計算、閱讀和書寫能力很重要,不提前做好準備,上了小學很有可能跟不上進度。可是讓家長趨之若鶩的幼小銜接班真的能為入學做好準備嗎?
&什么是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過程,也是幼兒成長發展過程中一個重大的轉折期,如果處理得不好,會對幼兒以后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幼小銜接班能夠助力以后的學習嗎?
通過探查周圍的幾個幼小銜接班,發現它們就是專門針對即將升入小學階段的幼兒開設的短期突擊培訓班,短期的開設一兩個月,長一點的半年到一年。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先學一步,入學后就可以領先一步,起點高一點,以后也能輕松些。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幼小銜接班能夠助力以后的學習嗎?
幼小銜接班的學習內容主要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數外知識,有的會拓展到奧數、國學、珠心算等。了解了幼小銜接班的學習模式,你會發現它就是一種典型的“超前學習”。那么“超前學習”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1、“超前學習”對孩子成長不利
“超前學習”會讓孩子提前感受到來自中高考的壓力,幼兒階段孩子身體與心理尚未發育完善,而這種壓力對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幼兒小手的骨骼發育還不成熟,無法做到持久用力,手腕肌肉力量也不足,過早鍛煉孩子寫字會造成手指變形。幼兒手眼協調能力也比較差,長時間寫字勢必會影響坐姿,進而對孩子的視力造成傷害,從而對孩子的脊椎發育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孩子視力。
另外,幼小銜接班的學習強度大大超過了幼兒可以承受的范圍,孩子猛地從幼兒園的“快樂教育”變成“棍棒教育”,這樣的“急轉彎”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加劇幼小銜接的難度,讓孩子更難適應小學生活。
2、“超前學習”讓孩子產生“習得性愚笨”
過早接受讀寫算訓練,由于這些知識并不契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雖然硬背下來,但是并不理解,無法促進兒童的智力生長。
它的教學方式也是簡單的機械灌輸,孩子過早地接受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的學習,讓孩子對小學的學習生活留下了刻板的印象,消磨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被過早地消蝕,思維和想象力也受到抑制。
此外,如果父母對孩子設置過高的學習目標,孩子總達不到,或是學習的內容偏難,超越了孩子現有的領悟能力,孩子很容易產生受挫感,認為自己真的很笨。
當孩子深信自己學習能力很差的時候,就會懷疑自己,產生深切的無能感,喪失自信。而且這種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會成為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以后他會拒絕接受新事物,變成畏手畏腳的“笨小孩”。
美國幼兒教育學家莉蓮·凱茨稱這種現象為“習得性愚笨”。一旦出現這種現象,會對孩子未來的學習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
3、“超前學習”讓兒童獲得的所謂 “優勢”在未來1-2年里會消失殆盡
有專家對幾所不同的小學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入學前系統學習過拼音的兒童第一次月考成績平均分為98.6分,簡單接觸過拼音的兒童得分為95.68分,沒有學過的兒童為92.32分。可以看出,系統學習過拼音的兒童一開始成績確實高于后兩者,但是差距并不大。
一學期后,他們的成績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入學前系統學習過拼音的兒童成績平均分為95.57分,簡單接觸過拼音的兒童得分為95.58分,沒學過拼音的兒童得分為95.53分。可以看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三類兒童的成績基本沒什么差異,提前學習的優勢已經幾乎看不到了。提前學習過拼音的兒童退步的同時,沒有學習過拼音的兒童進步卻很明顯。
在這方面,國內外很多專家早就得出過結論:超前學習讓兒童獲得的所謂 “優勢”在未來1-2年里會消失殆盡,甚至一些超前學習的兒童,由于接受了機械訓練,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曾說過,從她的多年教學工作中發現,最感困難的并不是那些在學前期掌握知識技能不足的孩子,而是那些沒有學習愿望,學習積極性低下的兒童。
所以,我們要做與兒童身心特征發展相適應的事情,遵循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曾說:“小學生學會‘1+1=2’的意義遠大于大學生學會微積分。”可見幼升小的難度絲毫不亞于小升初與初升高。既然幼小銜接班無法幫助我們,那作為家長,我們要為孩子入學做好哪些準備呢?
&入學需要做的準備:
1、兒童心理準備
湖北宜昌某小學曾面向近兩千名幼兒園大班家長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發現竟有超過50%的家長從沒有想過如何讓孩子做好入學心理準備。其實,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階段,幼兒園主要以游戲教學為主,到了小學主要以書本學習為主,這樣的變化很多孩子會不適應,那么家長帶著孩子提前做好入學心理準備就很有必要。
所謂的“心理準備”主要是指讓孩子對上小學產生期待。首先,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語言引導,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快幼兒園畢業,馬上就要上小學了,你想不想知道小學生是怎么上課的嗎?”可以用輕松的、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聊一聊小學生活。
其次,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請身邊正在上小學的小朋友,給孩子講講小學愉快的經歷。如果可以,最好能帶著孩子走進小學,親身體驗一下小學的課堂。
另外,家長一定不要用“看你現在不聽話,上小學了就有老師來管你嘍!”類似負面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應當多說一些鼓勵的話“你真棒,越來越像小學生了!”讓孩子覺得上小學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2、 生活、學習習慣準備
幼兒園里一般三個老師照顧二三十個孩子,因為孩子比較小,很多能力還沒有發展好,老師會對孩子格外照顧。但是到了小學,一個老師要面對四五十甚至大幾十人的班級,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所以家長要在平時注意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入學前學會自己穿衣吃飯、整理自己的東西,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幼兒園里主要以游戲、故事教學為主,是滲透式的教學方式,孩子比較自由。到了小學變成以教授課本知識為主,每堂課要坐45分鐘,老師也會要求更加嚴格,每天還有作業要完成。強制性和功利性的教學方式對于那些調皮愛動自由慣了的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所以,入學前家長有必要鍛煉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如果孩子沒有樹立規則意識,上課總是坐不住,擾亂課堂秩序,老師很有可能會把孩子歸為“壞學生”一列,長此以往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孩子自己也可能會對規則重重的學校生活心生反感,自然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
所以,為了孩子更好地融入學校集體生活,平時就要給孩子灌輸規則意識,讓孩子提前適應學校生活。
3、 學習品質和興趣準備
由于當今世界知識總量的增加,獲取知識的能力就顯得愈加重要,從知識儲備型教育方式向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也成為一種趨勢。
日本針對入學準備也曾提出過,適應小學學習的基本素質是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語言能力、能夠專心游戲、富有創造性、能夠堅持、具有人際交往能力、關心周圍環境。而這些基本素質又可以統稱為學習品質。
學習品質主要包括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其中學習能力在智力層面包括注意力、理解力、閱讀力、創造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在個性品質層面又包括責任心、自信心、意志力、自制力。
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這三方面是互相作用影響,互相促進發展的。一般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至少是由于其中的一方面乃至三方面不足造成的。
家長不妨對自家孩子的學習品質進行一下評估,可以問一問以下幾個問題:
*是否能夠主動講述幼兒園發生的有趣事情?
*能夠長期堅持某項良好習慣(如每天刷牙,每天閱讀)?
*是否對自然界的新事物或變化表現出好奇與興趣?
*是否樂意接受自己喜歡的任務,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能否較長時間完成一件事情?
*是否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活動?
*能否有頭有尾做好事情,堅持完成預定任務?
*有沒有時間觀念,能否按時作息、按時完成任務?
*懂不懂得與人合作?
*學習活動中,是否不易被周圍其他事物干擾,注意力集中?
*中斷一段時間的活動還能否接著做?
*是否喜歡反復拆裝玩具或玩弄物品?
*能夠記起并描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想法?
*能夠記起并描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想法
針對以上的測評結果,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品質會有大概的了解。
孩子的學習品質決定了以后在學業上的表現,所以家長要針對自家孩子問題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例如:要想加強孩子的閱讀力,家長要養成親子共讀的習慣,每天陪孩子讀書半小時,自己也要給孩子做好示范,在家庭里營造讀書學習的氛圍。要想提升專注力,就要關掉電視,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不要隨便打斷孩子。
優秀的學習品質和對學習的興趣才是入學準備的重中之重,擁有它就是擁有了孩子未來成長道路上的強大動力。
4、端正學習動機
被媒體稱為傳奇的歌手陳美玲,在大紅大紫的時候突然宣布隱退進修,自己斯坦福博士畢業后,相繼把三個兒子也送進斯坦福學習。陳美玲曾在書中分享過,她的大兒子小時候問她自己為什么要上學,她知道大兒子希望將來長大了做一名廚師,就對孩子說“當廚師的話,買東西的時候必須會稱量、會算賬。為了不弄錯菜單,還要會認字。去學校,這些都可以學到”。她告訴孩子上學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是人生的獎賞。
前蘇聯心理學家K.B.巴爾金也曾提出過,入學準備主要有3方面:一般發展、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和學習動機。
入學前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學習非常重要,就像我們出發前,首先要明白自己為什么出發。這項工作不急于一時,可以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入學準備只是個開始。
孔夫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而學很難走得長遠,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不是為家長,也不是為老師,而是為自己。只有這樣才會擁有持久而又穩定的內驅力,上學也會更加積極。
5、入學前家長心理建設
入學前除了孩子要做好心理準備,家長心理建設也同樣重要。現在每個家庭都很關注孩子的成長,害怕錯過任何一個成長細節,這個過程中拿孩子進行比較也在所難免,所以家長首先要學會理性對待孩子之間的差異性。
有的孩子平時閱讀多,識字多,知識面比較廣,語言表達能力強一些,對學習感興趣,無形中起點就高一些,當然不是急功近利拔高的結果。
而那些起點低的孩子,家長也不必著急,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慢慢地孩子各方面能力也會發展起來。
家長千萬不要因為虛榮心而互相攀比,導致變得急功近利對孩子施加壓力,扼殺了孩子學習興趣這棵幼苗。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馬拉松,需要具備強健的身體和持久的動力,不能用短跑的心態去應對。過于關注起跑,開始可能會領先,接下來卻會體力不支,失去動力。入學準備不是揠苗助長,強行拔高,而應當是貫穿在整個童年早期連貫漸進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