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點關于認知的話題。
01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堅守篩選非教育的觀點,不愿意去改變他人,因為改變他人的代價太大,且不值得的。
其實,這一切的背后的邏輯,就是認知的差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認知或思維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一旦形成,很難去改變,除非自己愿意去做。
即便是愿意去做的人,也很難。
就在你在體制內工作,你想要去改變,你會發現一旦出現你進步,就會有人要拉扯你,因為你打破了評分,在這樣大家都在擺爛的物理環境中,你要改變就是異類。
或者在生活中的案例:
我一個徒弟,想要在外面報名學習的課程,想要在業余時間提升自己綜合能力,學點剪輯什么的,可丈夫不愿意,或者用堅決反對。她想要的改變和進步打破了現有的家庭平衡。最終她放棄了,回到原來的狀態,幾年都沒有變化,人也缺乏了生氣。
一切都在自己。
你要有決心去改變,就可以去,他人是地域,逃離可以。
不過有的人為了合群,也可能是原來的狀態挺好的,就停止了自我改變。
認知是個好東西,但是,沒有與行動結合起來,就會陷入到內耗、痛苦的狀態。
一邊想要去改變,一邊又想要在舒適區活著。
02
我有一篇文章寫的遠離熟人圈,因為熟人圈就像一鍋溫吞的洗澡水,剛進去時舒服愜意,久了才發現,水溫早已悄悄煮熟了你的野心。
我出了一些書,算是拿到一點結果,可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于不熟悉的人,大家目的很單純,就是把事情做成,其他都是虛假的。
在熟人圈,你一旦進步了,其他人就會懵逼,他怎么能進步,一般人是可以接受其他人的進步,是沒有辦法接受身邊人的進步。
他們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認知體系中,而你的改變是打破原有的平衡。
03
關于可不可以用AI寫文章,這個話題不用討論,其實說到底是認知鴻溝的問題。聊太多也沒有意義,不要嘗試改變陳舊的思維,因為沒有這個義務,在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人面前,不要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
因為他不懂。
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必爭辯。
04
一定要尋求真正同頻的人,不然就會特別累,因為他沒有見識過。
一定要找有結果的人去溝通,因為他們大概率給你不一樣的認知體驗。
一旦他們的思維體系中,與你的不同頻,盡快pass。他們的陳舊會影響到你的未來,隨時要追求成長性思維,主動打破局限,擁抱更廣闊的可能性。
水文、隨筆一篇,供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