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言語中——“別磨蹭、別馬虎、別走神”看似這簡單的9個字,在孩子的世界里TA們卻聽不懂!
如果我們把這些帶有負面言語去掉后,試著再去和孩子說說,看看會有怎樣的驚喜……
我們的大腦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它有好多項功能,但它也有一項缺陷:它聽不懂“不”,它聽不懂“別”。
你要問你自己,你不說別磨蹭,那你到底希望TA做什么。
我們要用眼睛去看,去思考,要問孩子TA難在哪兒,幫助TA去突破。
最終你給的方法合適了,孩子就會改變,TA會成為你期望的樣子。
01
對待孩子磨蹭,我們常常會這樣要求孩子:別磨蹭、別馬虎、別走神。
結果呢?
孩子變得更磨蹭,更馬虎,更走神了。
實際上,你所有的要求不起作用的罪魁禍首,就是這三句話里都有一個共同的字——“別”。
你讓TA別做什么,TA聽不到那個“別”,TA只聽到后面的字。你說“別磨蹭”,他聽到“磨蹭”;你說“別馬虎”,TA聽到“馬虎”;你說“別走神”,TA聽到“走神”。
我們大人也一樣,我讓你別做什么,你會發現你越發的想做什么。
因為我們大腦的神經元有兩個功能,一個功能是興奮,另一個功能是抑制。
比如說我讓大家別想熒幕上的這只猴子,這時候這只猴子已經在我們大腦中興奮起來了。
那你要做到不去想,你該怎么辦?你得靠大腦抑制的力量把它壓下去。
但你用抑制的力量去壓住一個興奮的想法其實是很難的。
我們大人都做到,更不要說孩子,因為我們大腦的抑制功能,是大腦額葉的功能,也就是我們額頭里面這部分的大腦皮層,它要到14歲左右才能夠逐漸發展成熟。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孩子0-14歲這個期間大腦額葉都還在發展,TA的神經抑制功能相對較差。
所以你告訴孩子別磨蹭、別馬虎、別走神,TA根本做不到那個“別”,因為TA無法抑制。
02
你的要求不起作用最致命的一點是什么呢?
是你表達的語氣不夠柔和,你控制不住在孩子磨蹭時產生的情緒。你會帶著全身的怒火吼出那句話:你能不能別磨蹭了!
但當你吼完之后,你會發現,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如果孩子不怕,那吼沒有用;如果孩子害怕,那問題就更麻煩了。
因為你的憤怒讓孩子產生了恐懼的情緒,人類在恐懼的情緒下記憶都會特別深刻。
你在這個情況下對TA說別磨蹭,TA只害怕地記住了“媽媽說我磨蹭”。
TA深深地記住了“磨蹭”兩個字,它就像標簽一樣貼在了TA的腦門上。
慢慢的,TA會潛意識認為,“也許媽媽說的對,我有時候確實挺磨蹭的”。
慢慢的,這些磨蹭、馬虎、走神,就會成為TA貼給自己的個性標簽。
這些標簽就像人生腳本一樣,在TA以后成長的過程中,當這些行為再次發生的時候,某個標簽就會出來指導TA的行為。
于是孩子就變得更磨蹭、更馬虎、更走神。
03
今天美嫺分享一些方法給大家——
第一個方法就是:在你的言語中,把這些負面言語去掉。
首先我們要檢視自己的語言,想想自己有沒有說過這些話:別磨蹭,別馬虎,別走神,別總是丟三落四,別......
然后把這些負面語言換成正面語言,去表達正面期許。
你要問你自己,你不說別磨蹭,那你到底希望TA做什么。
我們不說“別磨蹭”了,我們也不能空洞的說“要快速”,而是要去觀察,思考,孩子磨蹭的原因到底出在哪兒,要如何去突破。
有時候我們光用正面語言去表達正面期許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的目標會顯得太籠統。
比如你籠統地要求孩子要快速,但你沒有具體地告訴TA應該怎么做。
導致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辦,TA達不到你要的目標,于是孩子感到無助和沮喪。
同時我們大人也會感到失落,“我們只是希望你能快一點,你怎么就做不到呢”。
04
另外有些家長會跟孩子說:你快點寫完作業,寫完就可以去玩游戲,去看電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哪怕是給予獎勵,孩子也依舊不肯快。
為什么呢?
這個問題得問我們自己,什么是“快點寫”?這個目標太籠統了,我們應該更具體地找到能讓孩子“快點寫”的辦法。
我們要用眼睛去看,去思考,我們要問孩子TA難在哪兒,幫助TA去突破。
家長在陪學的時候要注意,我們要做的就是比孩子先動一步。
孩子知道TA自己慢,但TA不知道慢在哪兒;
家長就是要看到TA慢的原因,然后通過引導幫助孩子找到解決辦法。
05
孩子考試之所以會馬虎丟分,是因為TA沒辦法發現試卷上的失誤。
那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并且教會TA把這個失誤找到。
這時候孩子拿回家的那張卷子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你拿回來一看,有兩道題沒寫,96分,可惜。
再仔細一看,還是孩子做過的題,太太太可惜了。
那你該怎么做呢?
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要去問,孩子為什么會馬虎,TA難在哪兒?
你一問就明白了,一年級的小朋友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落題。TA們沒有一個系統地,一題一題去讀的過程,所以有時候就會跳題。
那么我們要教TA的就是怎么把跳題檢查出來。
你可以告訴他:孩子,你做完卷子以后,從頭按題目順序劃一遍勾,這樣保證你能檢查出來。
那么等TA養成習慣以后,每次考試寫完題TA就會想到打勾,就會把整個試卷從頭到尾檢查一遍,看有沒有落題。
所以,我們通過那張卷子知道孩子現在的能力漏洞是,當有落題的時候TA檢查不出來。
那我們就教給TA辦法,讓TA能夠把落題檢查出來。
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了認真、細心、思考這些能力體系。
所以我們要去掉籠統的要求,基于過程去突破難點,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本質問題。
06
家長還有一種困難就是:我們也說對了方法,可孩子為什么不聽呢。
這關鍵在于你帶著什么樣的語氣去說。
教育心理學里面會強調一個詞,叫羅森塔爾效應。
意思是我們教育者對孩子的期望,會對孩子起到作用。
如果我們信任孩子,那我們會帶著欣賞的眼光看TA。
如果我們不信任孩子,我們則會帶著懷疑的眼光看TA,當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指責TA。
但是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會改變,我們會怎么樣呢?
孩子做到的時候我們會為TA鼓掌;孩子做不到我們就會想,孩子難在哪兒,如何能夠改變,用哪種方法能夠改變。
最終你給的方法合適了,孩子便會改變,孩子就會成為你期望的樣子。
07
生活中會有兩種父母,有一種父母我們稱為直升機父母。
TA們的特點就是就像直升機一樣,隨時盤旋在孩子的上方。
然后隨時去監督、糾正孩子的行為,孩子稍微做得不好,就立馬去罵。
但你會發現你罵得越多,孩子便會對學習越逃避。
另外一種父母我們稱之為學習型父母。
TA們會陪著孩子一起學習,與孩子之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學習場。
所以陪學陪的是什么,陪的是真正的場合氛圍,并不是嘮叨和貼標簽。
我們需要真的靜下心來,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陪著孩子一起去看書。
同時我們眼睛要去看,看到孩子哪兒做得好,我們去鼓勵TA;看到孩子哪兒難,我們幫助TA去突破。
輕松陪讀的目的就是,前邊我用心地陪,慢慢的,孩子形成了自己學習的能力,我們便可以讓孩子自主學習。
寫在最后:
在好與壞之間有一片田野,我將在那兒遇見你。
在孩子愛學和不愛學之間,也有一片田野。
這中間就是孩子想學又有點逃避學的心理,我們就在那兒遇見TA。
我們在這片田野,去看到孩子想學的力量,強化TA想學的心;
透過TA的每個問題,去搭建TA的學習能力和方法,慢慢地孩子學會學習,TA便會愛上學習。
理解、尊重陪伴孩子,和TA們一起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所以,希望經過我們智慧的陪讀,幫助每個孩子都愛上學習!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學習復盤筆記。
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規劃師。
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