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實例:很多人認為的“琴棋書畫”等閑技,絕大多數人學了十幾年英語都沒有學會,絕大多數讀者真正的書名模板“……從入門到放棄”。
探討一個問題,在任何技能上,從來都是只有極少數人最后達到精通的境界,最后能做到技壓群芳的人,邏輯上講都必然是極少極少數。
更多的人究竟錯在哪里了呢?或者說,他們究竟差在哪兒呢?
——不相信現在做事唯一培養的是:“背后的思維模式”(做事是為了成長,成長才是唯一的剛需),更不明白這模式一旦形成用來做任何事都是相通的(這樣看來,這模式也算是一份時間賣出多份了,更確幸的是成長率又一次提升了,想來離財富自由是不是又近了一步吶)。從而使他們忘記了任何一項技能需要重復練習的目的,更低估了學習任何一項技能所需要的重復練習次數和所需了解的復雜程度。
“背后的思維模式”能具體是什么嘛?——神經元關聯通過重復建成并固化了。
重復,是從笨拙達到熟練境界的唯一通路。從小白到精通的有趣方式:放慢一倍速度就簡單了,然后重復很多遍“手指頭”就記住了。路徑是這樣的:熟練使用—大腦內化—成為身體一部分。
少數人擁有的“核心技能”其實沒那么可怕,之所以核心是因為少數人擁有,之所以聽著“可怕”恰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沒能做到,其實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值得恐懼的因素。他們沒有做到所以總會出來嚇小孩,以此來達到自己內心的平衡,不至于自己內心自戀的失衡。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又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他們總會提到:“你的這個技能并不高明啊,別人通過足夠多的時間積累也能達到的”。他們說的很對,但為何只有少數人能做到呢?
答案很明顯了,“做到”——足夠多的時間積累,重復練習看到了“背后的思維模式”,從而看到做每件事所能擁有的希望。只有希望才使你不至于“半途而廢”,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
事實上,有過哪怕一次經歷就好了,因為在那過程中,自己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從笨拙到熟練的,是重復了多少次才完成了“內化”的 。也清楚的知道精通一項技能的“任務復雜程度”,即尋找練習的行動MAKE集—— 于是,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顯得比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更能“看到希望”。
希望的開始與延續——擁有一項有意義的技能。“一項技能”是不斷熟練子技能、精通子技能所配合的結果。從另個方面講:“一項技能”是行動MAKE集所構成的復雜集合體。